注釋:
①凱瑞·帕羅內著,李宏圖、胡傳勝譯:《昆廷·斯金納思想研究:歷史·政治·修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
②昆廷·斯金納:《政治的視界:思考方法論》(Quentin Skinner,Vision of Politics:Regarding Method)第1卷,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頁。
③凱瑞·帕羅內著,李宏圖、胡傳勝譯:《昆廷·斯金納思想研究:歷史·政治·修辭》,第16頁。
④昆廷·斯金納:《政治價值的系譜》,中國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4-15頁。
⑤昆廷·斯金納:《政治的視界:思考方法論》第1卷,第180頁。對德國和其他國家概念史研究的介紹,詳見周保巍翻譯的《比較視野中的概念史》以及張智翻譯的《政治和社會概念史研究》,兩書均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⑥凱瑞·帕羅內著,李宏圖、胡傳勝譯:《昆廷·斯金納思想研究:歷史·政治·修辭》,第88頁。
⑦多米尼克·拉卡普拉、斯蒂文·L.卡普蘭主編:《現代歐洲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
⑧達琳·麥克馬洪、薩繆爾·莫恩主編:《重思歐洲思想史》(Darrin M.McMahon and Samuel Moyn,eds.,Rethinking Modern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⑨達里奧·卡斯蒂廖內、依安·漢普歇爾-蒙克主編,周保巍譯:《民族語境下的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⑩昆廷·斯金納:《政治價值的系譜》,第15頁。
(11)約翰·蘭多夫(John Randolph)在題為《思想的空間和空間的思想》(“The Space of Intellect and the Intellect of Space”)一文中,列舉了一些研究主題來闡述思想史研究中的“空間”問題。參見達琳·M.麥克馬洪和薩繆爾·莫恩主編的《重思歐洲思想史》一書。
(12)在這一研究領域,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社會史研究所的馬塞勒·馮·德·林頓(Marcel von de Linden)教授就提出“全球勞工史”(Global Labour History)這一研究主題,希望在全球范圍內對“勞工”這一概念進行比較性研究。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這一選題屬于社會史范疇,但也可以看成是概念史研究的內容。
(13)例如,約翰·鄧恩就說:革命這一概念本身的某種深層特征,使得它甚至比絕大多數其他政治認識中的重要現代范疇更不穩定且更具爭議。詳見特倫斯·鮑爾等著,朱進東譯《政治創新與概念變革》,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357頁(注:此處譯文有修改)。也可參考特倫斯·鮑爾、詹姆斯·法爾、拉塞爾·L.漢森編:《政治創新與概念變革》(Terence Ball,James Farr and Russell L.Hanson,eds.,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劍橋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