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當代資本主義多樣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綜上,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脫離開制度和歷史,僅僅運用經濟人假設展開研究,基本無法研究多樣性問題。演化—比較制度分析方法,有一定進步性,運用博弈論的分析工具,試圖把制度、歷史和文化等納入分析框架,這種對多樣性研究的思路是對的,但分析工具是有問題的。如果運用博弈論作為分析工具,就必然有對人的選擇行為有嚴格假設,或者要通過多重博弈和復雜模型來分析。這不僅需要博弈論的發展,還需要實驗經濟學對人的心理研究的理論支撐,目前還很難成為一個成熟的方法。而SSA理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上的分析框架,有一定的科學性。筆者在2007年提出的分析框架,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制度分析方法相結合提出來的,與SSA理論提出的分析框架有些地方不謀而合,從制度結構的角度研究多樣性問題。本人研究多樣性問題,構建的框架基本上是“生產力—所有制—勞資關系—政府作用—政黨與意識形態”研究路徑。(18)這種研究路徑與西方制度主義者和SSA學派有相似之處,最后把資本主義多樣性還是歸結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勞資關系、企業產權和治理模式幾個主要方面。這種研究似乎是公認的分析框架,但是,從筆者的研究經歷來看,這種研究方法仍然過于宏觀,以制度為分析單位,缺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因此,缺乏揭示資本主義多樣性發展的“內在規律”的分析框架。中國人民大學盧荻教授曾經啟發我,可以考慮從“資本積累模式”角度研究多樣性,他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角度看,資本主義不同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資本積累模式不同。但是接下來仍然是繞不過去的問題:我們研究的起點在哪里?現在,本文提出最新研究思路,即從勞動力商品入手研究資本主義多樣性問題,嘗試建立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多樣性的微觀基礎。
二、關于勞動力商品理論的爭論
勞動力商品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有獨特地位。從勞動價值論到剩余價值理論的橋梁就是勞動力商品理論。正是由于馬克思科學地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并揭示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社會條件,才揭示了貨幣轉化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