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基于私有產權和競爭性市場的經濟系統,不僅彰顯了個人自由,更能產生最佳的經濟表現。亞當·斯密首創了“在競爭性市場中,生產者對于私利的追求對社會整體有所增益”,其后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展和限定了亞當·斯密的思想。引入數學模型之后,這些經濟學家力求找到在給定勞動力和物質資源的條件下,使得一個經濟體以“最佳”效率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法。這個“最佳”是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概念,意味著沒有其他經濟系統能有更好的表現。比此概念更強的是其背后的推論,即任何其他系統,比如社會主義,必定處于效率上的劣勢。新古典經濟學還宣稱,除了有效分配資源以外,私有財產和競爭性市場還能在以下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果:第一,達成個人收入的最佳分配,因為個人收入反映的是其對于滿足消費需求的貢獻和因此所作的犧牲;第二,達成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過程;第三,達成快速的技術進步。
曾有古典經濟學界的領軍人物在20世紀70年代得出結論:私有財產和競爭性市場的效率最優在任意組合的合理假設中都難以實證。[1]而關于收入分配、增長和技術進步的論斷也從未獲得縝密證據的支撐。時至今日,很多新古典經濟學家才承認,一個僅有私有產權和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將面臨嚴重問題,而政府、工會等非市場機構也有助于提高經濟產出。盡管如此,很多大學經濟導論課本仍將私有財產和競爭性市場視為理想經濟制度的象征,這兩個因素仍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信條。
在二戰之后的前幾個十年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接受了凱恩斯的理論,政府在促進各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主張自由市場的陳舊新古典經濟學又在20世紀70年代有所抬頭,在拒絕凱恩斯思想的同時,也將“自由市場最優”的信條重新引入。20世紀80年代左右,西方主流經濟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將私有財產和競爭性市場作為經濟進步唯一前提的舊思想再度復活。當前,這種思想被稱為“新自由主義”,它主張私有化國有資產和服務、對市場進行自由化改造對于任何地方而言,都是獲得最優經濟業績的途徑。不管面臨的問題是增長乏力、通脹過高,還是債臺高筑,新自由主義思想都推薦同一套應對方案:私有化和自由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流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美國政府對他國提供的分析意見和政策建議,大都脫胎于新自由主義思想。
自由主義思想并不視自身為某個特殊經濟利益集團的代表思想,而是直接自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諦。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延伸——新古典經濟學思想,甚至不承認其他任何經濟學思想體系的合法存在。新古典經濟學思想也就成了分析經濟系統和制定經濟問題對策的唯一“正當”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