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平衡
中國文化強調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平衡就是適度,就是恰好,既不過,也沒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的、相對而言的
中國文化強調中庸之道,為什么要講“中”呢?因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會產生偏差。平衡就是適度,就是恰好,既不過,也沒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的、相對而言的。在這個時間地點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個時間地點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這就是動態平衡。比如,中醫就認為,一切疾病都來自于身體陰陽的失衡,也就是偏離了中道。一個人的身體,由于內傷和外感,陰陽也就不斷地處于不平衡的狀態。有些外感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從而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這樣才能保持自己身體的健康。
近代哲學家章太炎講到,西方哲學關注的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相對來講是靜止的,因此可以對它進行細致的精確的靜態的分析;中國哲學關注人,人世間的事情是變動不居、瞬息萬變的,不可能用靜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動態的方法整體把握。近100年來,我們都在用實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文,而現在的情況有點倒過來,自然科學開始引進人文方法來研究,也關心整體、系統、關聯、動態、平衡,注重個體差異。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是變動的,這個變動需要我們很好地思考和研究。
自然合理
中國文化主張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來狀態才是最合理的,這就是自然合理。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合理就是中國的科學思想,它強調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中國文化主張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來狀態才是最合理的,這就是自然合理。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萬事萬物的本然狀態。自然合理就是中國的科學思想,它強調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導思想就是順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總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讓水能夠順暢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動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壩欄,而是用竹簍子裝上石頭,放在那里,隨著水的波動,它也會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鋼筋水泥的水壩都震壞了,而李冰留下的裝著石頭的竹簍子卻沒有壞。順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適用于一切方面,適用于人身,適用于社會,也適用于整個大自然。不順其自然,人身會得病,社會會得病,大自然也會得病。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斷調整,我們要順應它本身的發展趨勢,幫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壞平衡。
現實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別的。荀子曾引用《尚書》中的“維齊非齊”來談他對平等觀念的理解,認為要達到社會的平等,就必須“非齊”;一味追求“齊”,結果可能反而是“不齊”。孟子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對待的話,那當然就“不齊”了。究竟是“齊”還是“不齊”,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維齊非齊”4個字背后蘊涵著自然合理的思維方式。先秦儒家講“維齊非齊”,宋明理學家講“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對“理一分殊”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達。
自然合理就要順應事物的本性,就要尊重事物的個性。自然合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個性化,這跟現代科學的普遍適用不一樣,它注重的不是普遍適用,而是如何符合這個事物的特性,不是用一個統一量化的標準去規定。西方近代的思維方式是科學合理,把普適性放在第一位,要普遍適用才是科學的,但也可能在一定的范圍內才普遍適用,離開了這個范圍就不普遍適用了,比如說,牛頓的經典力學就只適用于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情形。
客觀世界是很復雜的,是整體關聯、動態平衡的,要達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對符合事物的特性。現代科學的發展也發現,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