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起濤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努力做自主創新的“領頭羊”。
一、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從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國有企業發展既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也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要謀求更大發展,就必須走出國門,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競爭。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完成其產業的全球布局,國有企業要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謀求新優勢,唯有堅定不移地推動自主創新,努力掌握引領新常態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是突破西方技術壟斷的必然選擇。過去,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主要通過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快速彌補一些發展短板,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在較短時間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現在看來,引進的技術中有一些屬于發達國家淘汰的二三流技術,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如果仍靠單純引進技術推動發展,不僅很難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全面趕超,還將被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實踐證明,高端核心技術靠錢買不來,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癥結所在。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為此,黨中央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全力推進自主創新。國有企業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堅力量,有責任有義務走在自主創新的前列。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從大到強的重要支撐。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管理體系、狀態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擁有雄厚的物質和人力資源、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良好的技術裝備、一流的技術管理水平。同時也要看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的變革,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正在呈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生產模式正在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正在進行重大調整。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跨國公司都在竭力搶占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的戰略制高點。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每一次大的產業革命,都由技術創新直接推動。在全球競爭中,國有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更高層次上構建開放創新新機制,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吸納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加積極的策略推動技術和標準輸出,努力搶奪技術創新的先機。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表面上表現為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本質上體現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國有企業要適應新常態下出現的競爭新特點,加快從依靠投資驅動為主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為主。這些年來,國有企業正是依靠自主創新,相繼取得了高鐵、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深海筑港等一大批創新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們不難看到,凡是堅持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市場相對保持穩定,有些甚至出現了逆勢上揚;反之,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困難重重,度日如年。國有企業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必須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自主創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