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是一個“褶子”式的存在,它藏納個體,各種角逐、抗衡的政治力量追逐著它,找到自己的載體,社會問題、集體無意識像病毒一樣潛伏在它體內,等待病變、擴散,“人群”藏污納垢,又充滿活力。在《衣褶處的小鎮》這首詩中,劉潔岷描述了這樣的人群:因為個人或階層利益上的覺醒與訴求而要求民主、解放,同時又懷念事實上一直剝脫了他們權利的神靈,在對權力偶像的崇拜中他們完成了新一輪的造神運動:
……有暴雨和
狂風風雨過后枯枝大字報和標
語滿街滿地都是有男女老幼他
們發瘋一般追逐行刑車隊黑壓
壓漫山遍野……
——《劉潔岷詩選·衣褶處的小鎮》
這像一場宗教祭祀活動的變形記,變換了祭祀規則和儀式,大字報、標語,是戴著面具的神諭、無法抗拒的神的語言,行刑車隊則是合法、不受指控、受神喜悅、將儀式化妝成程序的祭臺。這場為了民主、平等而發動的變革,實質上延續的是宗教上的虔誠,政治權力接管了宗教的剩余物:
巨大的操場,襯托著藍天和綠樹
千千萬萬學生豆芽一般站立
玩蜻蜓逮捕尚未脫殼的蟬
相互,投擲紙團筆帽和炒豌豆
校長目光炯炯和藹可親,咯咯咳著
講述指示的發布與語錄的降臨
老師從背后包抄過來,讓我們
相互檢舉、揭發直到天黑
我們的檢討聲低得像在睡夢中
清嗓子的一窩小鳥
操場上的人影墨跡般洇開
天黑了,我們餓得發抖
——《詞根與舌根·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