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隊伍建設的重點:提高中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馬工程”的預期目標是“著力造就一批學貫中西、享譽中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家,一批政治方向正確、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善于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帶頭人,一批中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骨干”三個層次人才。從思政課承擔量大面廣的特殊要求看,第三個層次人才的造就,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由于近些年青年教師補充的頻率加快,同時幾乎每年都要推出教材修訂本,因而教育行政部門比較重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培訓,使青年教師能較快地進入教學角色。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師自有其具有較寬知識面和對社會問題比較關注的優勢,但其“軟肋”,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功底較薄弱,缺乏切實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些教師簡單做文件話語的注釋,或致力于教學方法的翻新;有些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標簽硬往社會問題上貼,或者連這一標簽都懶得貼,而直接搬用西方的某些理論;有些研究割裂主義和問題,或者脫離問題來抽象演繹主義,或者離開主義搞實證研究。究其根源,主要是師資來源的結構性問題。多數中青年教師是從其他學科加盟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意識薄弱;即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畢業的教師,本科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訓練也基本是空白(除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有本科,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各專業均無本科)。因此,要縮短青年教師由選擇職業向從事事業的提升進程,當務之急是要幫助其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
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需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而這一信念同理論素養又是相輔相成的。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價值性的堅信,可推動你去主動研究馬克思主義;而如果有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熟練掌握以及對其解釋現實問題的熟練運用,可不斷開拓自己的學術空間,又可增強信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青年教師的政治立場,不再取決于其經濟地位和樸素的“階級感情”,而是取決于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及其當代價值在學術層面的認同,只有理論深刻,才能思想清醒,而只有思想清醒,才能政治堅定。
于是,自上而下的培養培訓中青年教師的重點,應該由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轉向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及其聯系實際問題的思考。通過持續多年的努力,幫助中青年教師較快提升研究能力,從而確立在學校中的學術地位,并進而擴大在社會上的學術影響,這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將是終身受益的事。
首先,教師培訓應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著作)為主線,以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精華,善于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消除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各種非科學的認識,分清什么是必須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什么是需要結合新實踐加以豐富發展的判斷,什么是需要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什么是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從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歸屬感和從事事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其次,激勵中青年教師將對“主義”研究和對“問題”研究結合起來。脫離重大的現實問題來談“主義”,“主義”會陷于抽象和空洞;而研究“問題”脫離“主義”,回避問題評價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導向,會陷于盲目和膚淺。只有把對“主義”和“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在對社會主義實踐發展所遇到重大問題的反思中,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才能提高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思政課的說服力。
再次,引導中青年教師把握好本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對現實生活的批判性與辯護性的關系。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性本性,才能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生活的解釋而非“遮蔽”作用,從而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相對于其他學科理論的比較優勢。同時,要鼓勵中青年教師廣泛涉足文、史、哲、經濟、法律甚至自然科學等領域,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互動,做到“博”與“專”的統一,提高同各種社會思潮對話的能力和教學層次,這樣,才能真正把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轉化為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