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建設:堅持“互聯網+”的融合創新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應用,網絡已經改變甚至正在顛覆人們傳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信息化的浪潮,不僅在教育空間上,而且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④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是“進”的階段,即將現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遷進網絡,如建設主題教育網站等,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無到有;二是“化”的階段,即根據網絡的特點、利用網絡技術來創造性地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平臺、資源,如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程、學生網絡事務服務軟件等,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具有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要求和特點,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有到好、從好到專。無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都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順勢而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如今,不僅網絡生活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常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常態,而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態。
然而,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與利用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之快、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的模式,既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又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和理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在網絡環境中得以實現,同時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得以創新。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與利用始終具有滯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對網絡平臺及技術的利用具有不對等性等,因而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需求具有不對稱性,如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吸引力不大、網絡學習平臺的利用率不高、網絡行為管控與風險防范的時效性不強、利用網絡數據來支撐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不夠等。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模式向“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和更廣泛的社會支持等,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教育方式方法、互聯網技術創新等為主導,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新。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