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軍事學博士 劉光明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以當代中國戰略目標和最大客觀實際為基本依據提出的發展新理念,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這一執政理念的延伸拓展,是我們黨推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必須堅持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在實際工作中牢固確立其先導地位,理清貫徹落實的思路舉措,聚焦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堅持用以衡量檢驗各項建設和工作成效。
關 鍵 詞:治國理政;發展理念;科學發展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鮮明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厚植發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
一、以當代中國戰略目標和最大客觀實際為基本依據提出的發展新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文簡稱《建議》)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1]“五大發展理念”是將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目標與基本國情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相對照而提出來的,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而提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是“戰略目標”“共同愿景”“時代主題”“最大公約數”,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2]。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奮斗目標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這些重要論述,清楚地表明實現小康夢、中國夢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不能憑空實現,必須有一定的依托和基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3]。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客觀基點和時代特征。對于這一客觀基點,習近平既強調“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4](P15);又強調“三個前所未有”,即“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三個沒有變”,意味著當前我國總體上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保持清醒,不能頭腦發熱、超越階段,必須堅持黨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三個前所未有”,標志著當代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中的較高階段,是正在逐步從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爬坡過坎階段。這樣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明確發展理念,制定方針政策,作出決策部署,提供了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