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開闊思路
如果說河北梆子《陳三兩》和京劇《明朝那點事兒——審頭刺湯》等是老戲新演,在保護傳統戲曲特點的基礎上使戲曲煥發了青春,那么《三岔口2015》(周龍編導)則是以其銳意的創新和大膽的探索,為戲曲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這個戲吸引人之處在于巧妙地完成了兩個“對接”和一個“轉變”。第一個“對接”是把古代的故事與現代人的情感“對接”,創作者賦予了這個以武打為主的傳統戲有趣的故事。官二代胡來酒足飯飽后到三岔口“天上人間”客棧企圖敲詐客棧老板金二刀的錢財,金二刀打算在天黑之時除掉這個禍害,此時,督察大人也接到對胡來的舉報,派元芳夜訪“天上人間”捉拿胡來。幾個各懷心事的人碰到了一起,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戲,為原本只是單純展示演員武打技巧的折子戲賦予了正義除惡的內容,引申了《三岔口》的精神內涵。另一個“對接”是把戲曲的傳統表演方法與現代的表演技巧對接。該劇的舞臺呈現方式在傳承傳統戲曲演劇特點的基礎上,嘗試著使“唱念做打”在現代劇場中發揮其更多的可能性,即探索用一種幽默的語言、聲腔、動作刻畫人物性格,以漂亮的武打藝術詮釋故事,增加可看性;同時把實驗性的滑稽戲演出技巧引入舞臺表演之中,增加趣味性。
一個“轉變”是把音樂伴奏功能轉變為表演形式。在這個戲中,音樂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伴奏,而是參與創作。樂器演奏者也是場上演員,他們不在幕后,而是走上了前臺。戲一開場,首先出場的是四位“樂者”——鼓者、笛者、琴者、箏者,分坐舞臺四角,在一首歡快的前奏曲的演奏中拉開全劇的帷幕。
音樂創作也是全新的面貌,以傳統的音樂曲牌作為基礎,運用鼓、笛、簫、塤、箏、琵琶等樂器,進行全新的旋律設計與編配,并通過不同樂器的音質特點和情感屬性,進入戲劇情境,突出人物內心情感,與演員的表演、道白以及武打技巧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整個演出充溢著詩的意蘊和美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第一次看戲曲的年輕人。
此外,《四聲猿·翠鄉夢》在保留原著核心的同時注入了一種當代的思維觀念,著力探討人與欲望之間的關系,用看似荒誕的故事揭示心即理的哲理。京劇《饅頭山》是一出歌舞并重的作品,通過唱、念、做、舞把“白衣劍客”這個人物的人生、人性和自我內心善與惡的糾結、斗爭與毀滅,表現得淋漓盡致。豫劇《朱麗小姐》所探索的是外國戲劇的中國化和傳統戲劇的現代化。這些作品不論是內容上、表現形式上的探索與實驗,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保護中傳承
傳統戲曲是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然而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傳統戲曲遇到了觀眾危機,尤其是缺少年輕的觀眾。因此,如何使戲曲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是今天的戲劇界和教育界面臨的共同問題。
近年來,從政府到教育部門都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提出了“戲曲進校園”的口號。這是非常明智的舉措,戲曲的傳承應該從娃娃抓起,另一方面,我認為發展小劇場戲曲創作與演出也是一個方向。
要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喜歡戲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他們對戲曲的興趣問題。一些年輕人為什么不愛看戲曲?主要是他們對戲曲提不起興趣。小劇場戲曲在創作、整理、改編傳統戲曲劇目過程中,舍去了一些繁瑣的細枝末節的東西,只保留其中最精華的東西;在表演方面刪減了一些程式化的要素。近距離的表演,并配以字幕解說,觀眾容易看得懂,這樣自然就慢慢地產生了興趣。還有,小劇場戲曲的舞臺都比較簡單,一桌二椅,人員也少,適合進校園,適合在學校的禮堂、食堂或操場上演出。表演場地離觀眾越近,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