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紀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于1932年,跟隨中央紅軍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被稱為“馬背銀行”。中國錢幣博物館近日舉辦了“紅色金融歷史貨幣展”。大量圖片、實物,生動地再現了紅色金融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
1931年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伊始,便創立了金融機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以下簡稱國家銀行)在中央蘇區印制和發行的貨幣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材質多樣,有紙、銅、銀三種;二是面值豐富,充分滿足了蘇區百姓日常使用之需;三是信譽極高,由于這種紅色貨幣信用很好,幣值穩定,一經面世,很快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國家銀行的紙幣,是在國民黨軍隊對革命根據地實行嚴密經濟封鎖的艱難環境下印刷出來的。當時找不到印刷鈔票的道林紙,就采用麻片、毛竹、樹皮等為原料進行土法造紙,并在紙張中加入羊毛進行防偽。
國家銀行的紙幣為銀幣券,實行銀本位制,紙幣與銀元等值兌換。紙幣的正面均有方形花紋框,上端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字樣,四角印有幣值,壹元和貳角券的票面正中印有列寧頭像,下端印有紙幣與銀幣的兌換值,票券的背面還有五角星、地球、鐮刀、鐵錘等不同圖案,下端印有年份。例如1932年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壹圓券,上端正中橫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2個黑色楷體字,中間為清晰的列寧頭像,四周裝飾有花紋。背面為長方形花紋框,框的四周邊角處均印有“壹”字,上端橫印“國家銀行”4個隸書體字,中間為扁圓形花紋圖案,花團錦簇,中心印有英文“ONE”,下端橫印刷的具體年份,阿拉伯數字1932字樣。國家銀行紙幣在瑞金印刷,廣泛流通,在支援蘇區生產和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當時是用土法生產,工人大多缺少印刷經驗,操作不熟練,因此紙幣上的文字、冠字號、簽字乃至紙質、票幅、顏色差距很大。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國家銀行總行撤退時,共計打包裝箱有100多個擔子,其中有幾十擔銀元,每擔重四五十斤,約有800多枚。此外,還有四五擔貳角銀輔幣和伍分、壹分的銅分幣,兩擔金子,幾十擔紙幣以及機器和油墨、紙張等。為便于行軍,國家銀行總行工作人員被編入軍委直屬縱隊第十五大隊,另外配給他們100多名運輸員和1個連的警衛部隊。1934年10月16日傍晚,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和中央主力紅軍從于都河畔出發,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