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實踐方式上看,功利主義忽略了社會與個體層面實踐的客觀性
功利主義在實踐中以“效用”為做事原則,雖然功利主義者們對“效用”有不同的詮釋,但“幸福”始終是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也就是說,人的主觀感知是不可或缺的衡量標準,主觀向度與主觀性是功利主義在實踐方式上體現出的特點。塞耶斯指出,功利主義的這種主體性取向導致它忽略了實踐的客觀性,無論從社會層面,還是從具體層面看,都存在弊端。
1.從社會層面看
無論哪一個歷史階段,人們都必須從事滿足他們物質需求的生產活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踐。馬克思指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建立起社會關系,并創造了各種新的需求,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時,人們不斷地改造著社會關系,并且改造著自身的自然。馬克思贊同黑格爾的勞動觀:“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化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0頁。)馬克思主義把人既看成是實踐的主體,也看成是實踐的客體,整個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實踐而形成的歷史。
塞耶斯批判功利主義者,認為他們忽略了社會實踐的客觀性,似乎從個體或集體的幸福標準出發,就能制定出好的社會政策來,似乎社會形式是人們自由選擇的結果。他援引馬克思的話:“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政治國家……這里不必再補充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頁。)“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4頁。)社會制度與社會關系是在特定物質條件和社會壓力下形成的客觀活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無意識的過程,常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為人們的直接經驗所感知。此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直接感知往往不能作為衡量社會政策好壞的標準。任何主觀感受都難免受文化的影響,如果用落后文化支配下的主觀
感受作為檢驗實踐效用的標準,那么結果不但不能促進大多數人的幸福,反而會防礙大多數人的幸福。近年來國際社會搞的所謂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也存在著功利主義人性論的理念,它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非常有限。
根據馬克思主義人性論,人既是自然的(生物的)存在物又是社會的存在物,并且自始至終這兩方面都是動態統一的。一方面,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過程是在社會環境中發生和改變的。另一方面,人的最高級的社會成就也無疑是人的生物器官的活動結果。人性始終處于社會的互動過程中,當代新科學,包括微處理機、新功能材料技術、新傳感技術、新通信技術等在內的新技術群,帶來人類自然機體,尤其是感知、思維和神經系統的巨大變化,也帶來了具有全新特性和功能的主體性工具系統、方法系統和信息傳輸與處理系統,為當代大實踐提供了必要的主體性中介。客觀實踐不但影響人的主體功能,而且影響人的主觀感受,人們的需求本身也是變化著的,“人們所從事的滿足諸種需求的生產實踐活動導致了新需求的產生”(SeanSayers,MarxismandHuman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8,p.153.)。這些新的需求反過來又將導致新實踐活動和新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人的自然需求與社會需求的辯證法中,每一種因素都與其他因素息息相關,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人類在社會活動中以需求為杠桿進行選擇的能力也會不斷發展和變化。總之,“人性”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人們的基本需求、基本權力、基本能力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