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史世偉
■應注意將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質引導到,專注于搞好一件事、有韌勁的軌道上;社會則要不斷樹立接受“異類”和寬容失敗的態度。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筆者注意到,將創新作為發展戰略是一個較新的提法,以往更加看重“科學與技術”。早在1995年,我國就決心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戰略調整,從粗放型經濟增長向依靠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技術創新的高效率增長方式轉變,并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2006年,我國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直至今天,在各種文件與文章中談到“創新”時,見到的最多的提法是“科技創新”。因此,搞清“創新”概念的含義,進一步深入了解創新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對于我們更好地貫徹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企業家不是發明家
最早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的,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實現新組合”,而創新來自有活力的企業家,企業家創新的動力是獲得超值利潤。企業家的特質是勇于嘗試,敢于冒險。而正是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渴望,帶領著人們突破日常活動的界限,打破原有的平衡,將資源從原來簡單重復的活動中轉移到新的活動中,由新的經濟形態代替原來的經濟形態。這種“創造性的毀滅”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動力。熊彼特的創新類型,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或服務創新、供應來源創新和組織形式創新。熊彼特創新多樣性的觀點已經為我們所廣泛接受。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創新被定義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另外,《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系統,從而強調了企業家在創新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熊彼特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即企業家不是發明家。他將技術進步在概念上分為三個階段:發明、創新、技術擴散。創新是指將科學技術發明變成市場接受的商品這一過程。無論是多么好的科學發現,如果它無法轉化為被消費者接受的產品并愿意在市場付費購買它,都不能稱為創新。早年的熊彼特比較關注作為“創造性毀滅”的顛覆性創新,后來他也注意到積累性的漸進創新。
顛覆性創新與漸進性創新
顛覆性創新指從無到有,它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科技發展。所以,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實現自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