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 榮
內容提要:“網絡狂歡”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第二生活”,網絡狂歡現象也顯現為網絡社會生活的重要景觀。在以網絡事件、網絡流行語等為核心凝聚紐帶的網絡狂歡中,人們聚到一起,享受狂歡活動帶來的群體同在感與共同感,形成網絡狂歡共同體。包括狂歡共同體在內的諸多網絡共同體的出現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共同體需求,反映了個人與共同體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在傳統共同體逐漸消解的形勢下日益原子化個體尋求的網絡團結,是風險社會視域中個體群體歸屬感在網絡空間中的顯現。同時,這些網絡共同體的出現,也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中共同體對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撐和維系。
關 鍵 詞:網絡狂歡/網絡共同體/個人與社會
標題注釋: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互聯網時代社會認同整合機制研究”(13YJC840049)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15ZDA045)的中期成果?! ?/p>
在當前我國快速的社會發展和變遷過程中,社會成員的流動性增強,傳統共同體紐帶逐漸斷裂,人際之間的聯結弱化,社會風險日益增多,社會焦慮普遍彌漫,由此,網絡狂歡因其超時空性、即時互動性、對大規模人群的可容納性等優勢,逐漸凸顯成為人們開展狂歡活動、釋放社會情緒、排解社會焦慮、滿足群體歸屬感的集體活動形式之一。而正是在種種的網絡狂歡活動中,共同體的形態也在其中得以彰顯。共同體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重要中介,是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重要平臺、領域及結果,同時還是社會變遷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支點和基礎。因此,“共同體”一直都是社會學研究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支點和主要視角,滕尼斯、鮑曼、安德森等也在共同體研究方面相繼提出了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的理論觀點。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社會空間被分化為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共同體的形成與展現空間也由原來的單一現實空間分化為現實和網絡兩個空間。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凝聚形成了各種類型的網絡共同體。與傳統共同體相比,網絡共同體具有許多新特點,共同體所反映出的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因此,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共同體的研究,探究互聯網時代個人、共同體與社會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同時,共同體還是人們確定社會身份、開展社會認同的重要媒介,也是人們社會存在感和社會秩序感的重要來源。因此在當前我國快速社會變遷的進程中,以對互聯網時代共同體的研究為起點來探究個人、共同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將會為當前我國快速社會變遷過程中“失范”問題的解決、社會整合力的提升,以及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提供某種思路。在諸多網絡共同體中,狂歡共同體是比較具有典型性的共同體類型之一,因此,本文擬通過對網絡狂歡現象的研究,以對互聯網時代的個人、共同體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