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團結,即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社會凝聚形態,主要體現為各種類型的網絡共同體。互聯網時代中,憑借網絡信息的迅捷傳遞以及對大規模互動人群的接納,社會成員之間能夠隨時開展跨越時空的溝通交流,并以地域、血緣、學緣、觀點、興趣、志向等為紐帶聯結成不同規模的共同體,開展線上或線下的人際互動,這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成員的社會歸屬感。
從共同體的形成紐帶來看,網絡共同體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對傳統共同體凝聚紐帶的延續而形成的共同體,如百度貼吧里以地域為紐帶連接起來的地域性社群,家族尋根網站中以姓氏為紐帶形成的血緣性群體,騰訊QQ、微信等即時通信系統中延續現實人際關系紐帶的朋友圈、同學群等。這一類共同體由于連接紐帶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而較為長久,并具有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特點。還有一類共同體是通過其他非傳統共同體凝聚紐帶而形成的共同體,如微博中由于某個突發事件而迅速凝聚起來的意見群體,網絡論壇中由某個話題或興趣為紐帶而形成的群體,以及以“雙11”網購為中心聚集起來的狂歡群體等。這類共同體的構成比較復雜,并且由于各自聯結紐帶的性質差異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穩定性。
在網絡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想象”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經論述了媒體在凝聚民族共同體的想象中發揮的重要作用⑦。但是,由于時代所限,安德森只是分析了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介的作用,對于后來產生的第四大媒體——互聯網,則并未涉及。其實,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形式,雖然互聯網具有許多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新特點,但在凝結共同體想象方面具有同樣的功能。
由于網絡交往的缺場性,網絡社會里的人際交往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與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獲得立體性、整體性信息不同,網絡交往中,人們接受到的只是交往對方的碎片化、平面化信息。這些碎片化信息之間,以及由碎片到立體的過程,都需要人們用想象來填補。人們只能通過想象,對交往對方傳遞的文字、符號、圖片等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構想出對方的形象,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斷。就如麥克盧漢所言,“大網眼的長筒襪比平滑的尼龍襪更美觀,因為眼睛必定要代替手掌去填充并補足它整體的形象,正像電視屏上的馬賽克圖像一樣”。⑧在平面化、碎片化的信息面前,每個人都會運用想象力填充并補足其整體的形象。
除了“粘合”之外,想象活動中的認知加工還包括“夸張”。夸張,即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們變形。當一個網絡事件發生后,人們在獲取和傳播相關信息時會故意增大或縮小其中的某個信息,使其呈現出娛樂效果。如從杭州飆車案中衍生出的“70碼”、“欺實馬”,以及“欺實馬歡迎你”、“欺實馬之歌”等就在引發公眾強烈關注該事件的同時,出現了以“欺實馬”為核心的話語狂歡。
(三)網絡共同體:風險社會中的群體歸屬
風險社會理論家貝克認為,我們當前正在進入風險社會,其風險具有全球性、不可預知性、破壞性等特點。風險社會的到來,使得原子化個體的生存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更為增強。由此,尋求建構或歸屬于某個群體便成為了當代社會成員抵抗不安全感、釋放社會焦慮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快速轉型期,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物質文化盛行,制度規范不健全,傳統凝聚紐帶斷裂,使社會成員都被拋入現代生活的叢林中,焦慮也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專利,而漸成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在許多人看來,身邊往往潛伏著無數危機,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社會成員彌漫著各種“害怕”的情緒:怕老,怕生病,怕環境污染,怕失業,怕做好事……與純粹個人的焦慮不同,社會性的焦慮屬于一定社會或時代,是一種彌散于社會不同階層的焦慮,是一種具有潛在社會動力的負面社會情緒,不會輕易消退,也不容易完全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