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焦慮的人群中,70后、80后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之一。目前,70后、80后已步入成家立業的人生階段,在發展個人事業的同時,還要面臨著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的社會責任,同時,還要應對高失業率、高房價、低工資收入、低職業穩定性等壓力,是社會壓力較大的一個群體。在巴赫金看來,狂歡式的生活是常規生活的必要補充,是民眾情緒的一種定期的宣泄和釋放,起著情緒“減壓閥”的作用。由此,種種網絡狂歡活動的出現便與社會普遍彌漫的焦慮心態,尤其是與作為網絡主力群體的70后、80后的社會焦慮,具有密切關聯。就如一句歌詞所說的,“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在某種程度上,許多具有嘲諷性和自娛自樂性的網絡熱詞的流行,也是網絡民眾釋放現實社會焦慮的一種表現,比如“屌絲”。從字面上理解,“屌絲”是一個具有貶義、鄙視、惡俗和不雅意味的詞匯,但卻在產生之后的短短時間內迅速流行并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這個詞原本是2011年10月百度雷霆三巨頭吧對李毅吧會員的惡搞稱謂,反被后者認為這個詞聽起來很酷而拿來作為自嘲用語,隨后開始經由互聯網廣泛傳播,并于2012年初迅速流行于年輕人群體的話語體系。2012年11月3日,“屌絲”一詞登上了《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引發了網絡和社會熱議。在心理學看來,大量年輕人主動接受并認同這一稱謂,恰恰反映了這些年輕人現實際遇的不如意和集體焦慮。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主動把自己劃歸“屌絲”群體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設障”,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方式降低自我定位和成功期望,以緩解社會壓力和社會焦慮。
四、互聯網時代的共同體與社會
(一)共同體中的個人與社會
個人與社會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話題,個人如何組成社會,社會如何有序地發展,個人如何有序地參與社會一直都是眾多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從個人到社會的研究中,共同體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學術概念,也是分析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視角。
從歷史發展來看,共同體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重要平臺和領域。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個人與社會的相互影響模式、地位都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社會,村落、宗族等共同體是以群的狀態整體存在、自然形成的,相對個人而言,社會在二者的互動關系中占據主要位置并發揮對個人的重要影響和支配作用,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地位具有附屬性。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個人的獨立、自由變得越來越重要,出現了許多個人本位的新型共同體,傳統共同體影響甚至支配個人的力量漸漸被弱化,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在這些新型共同體中,個人與社會二者的互動關系則發生了變化,個人的地位逐漸提升,并且其影響社會的力量也較以前有所增強。
網絡共同體即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共同體之一。在網絡空間中,憑借自由、平等以及跨越時空限制的人際溝通,社會成員構建了不同類型的網絡共同體,如以地域為紐帶凝聚的網絡虛擬社區、以觀點為紐帶凝聚的意見群體、以狂歡為紐帶凝聚的網絡狂歡共同體等,并以這些共同體為支點,彰顯了網絡輿論撬動現實社會的重要力量。雖然與傳統共同體相比,一些網絡共同體缺乏長期性和穩固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恰恰反映了互聯網時代共同體的復雜性、自發性、建構性等特點。
除了是個人與社會互動關系的重要平臺和領域,共同體也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關系的重要結果。在社會發展變遷的過程中,每一次共同體的消解和建立都是個人與社會相互博弈之后的重要產物。從這種視角來看,共同體又是社會變遷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指示器。當社會發生變遷時,舊有的共同體往往也會隨之消解,當新的社會秩序形成時,許多新型共同體又會相繼形成。因此,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在當前快速社會變遷的時代背景下,探究共同體的傳承、變化及建構,便成為一個非常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話題,分析時代變遷中共同體的發展變化也便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秩序研究的一條可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