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過程中的“失范”現象,涂爾干曾經探討過“職業群體”等在重建社會團結紐帶上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社會分工的影響下,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變,在這種轉變過程中,社會有發生社會解組的危險,即人們喪失了牢固的社會聯系,社會整體蛻變為一種個體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積的狀態。社會解組的危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整體層次上,會由于共同價值方面缺乏一致,社會整合能力降低,社會秩序呈現危機;個體層次上,極端的個人主義,不僅會損害社會團結的紐帶,而且嚴重威脅個人自身的幸福。因此,涂爾干提議應該構建與社會分工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道德體系,既包括最高層次上的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價值,又包括群體層次的道德規范,從而使社會分工體系的各部分能夠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涂爾干指出的“多層次的社會道德體系”實際上就是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共同體體系,“道德規范”即共同體的凝聚紐帶。當社會成員能夠在日益復雜的社會分工體系中確立自身的群體歸屬時,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便轉化為共同體與社會的關系。當不同層次共同體的集體價值趨于一致時,社會整合力便會增強,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也會形成。同時,不同層次的共同體也會最大化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群體歸屬需求,從而使得處于社會快速變遷過程中的個體能夠憑借共同體帶來的集體情感和共同價值,獲得類本質的復位與回歸,進而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
互聯網時代中,人們在網絡空間中建構了各種類型的網絡共同體。這些網絡共同體具有其重要的現實價值。一方面,共同體的狂歡活動為人們暫時脫離現實社會壓力,宣泄社會情緒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人們通過各層次的共同體的建構,滿足了群體歸屬感的需求,使共同體情結得以紓解;此外,就如照哈哈鏡一樣,現實社會秩序也通過網絡共同體的話語表達和群體行動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鏡像,這些鏡像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現實社會秩序,在夸張的鏡像中,其秩序缺陷也被放大,在變形中,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人們對理想秩序的需求。
五、結語:個人·共同體·社會
如何實現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的有效連接,共同體是一個重要的視角,也即共同體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中介。在傳統社會,個人、共同體與社會之間具有一定的平衡性。但到了現代社會,隨著傳統共同體紐帶的斷裂,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與個體身份的頻繁變動,引發了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危機和本體性焦慮。這種情形下,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共同體則為社會成員提供了身份認同的參照物和確定性媒介,成為現代社會成員滿足群體歸屬與社會認同需求的基本單位。個人與共同體具有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共同體情結是個體社會歸屬感需求的體現,是個體類本質在現代社會的特殊呈現,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現代人必然擁有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個人又是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共同體建立、延續和發展的重要主體。
同時,共同體又與社會有密切的關系。自古至今,共同體都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共同體是人們確定社會身份、開展社會認同的重要媒介,也是人們社會存在感和社會秩序感的重要來源。個體正是依憑多元的共同體感知社會的存在,及時進行自我社會定位,并通過社會認同的相對穩固性以達致社會秩序的存續和穩定。此外,共同體的狂歡活動還具有社會情緒安全閥的作用,只有歸屬于某個共同體,個體的類本質、群體歸屬需求才會得以滿足,社會情緒才會穩定,只有在參與共同體的集體活動中,個體才能釋放積聚的各種社會壓力和社會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