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四個時期中,《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基本實現了與原來信仰的哲學的決裂和開始建構新的哲學,即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怎樣界定這種轉變? 阿爾都塞和廣松涉都認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發生了思想斷裂,這個觀點提出后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20 世紀20 年代梁贊諾夫已經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并進行專門的論述。他認為與《神圣家族》時期相比,《哲學的貧困》時期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神圣家族》和《哲學的貧困》的之間的過渡時期,它能夠填平馬克思和恩格斯創作活動兩個階段之間的鴻溝。與阿爾都塞和廣松涉思想斷裂的觀點不同,雖然梁贊諾夫也認為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但是他認為這種轉變是在《哲學的貧困》時期實現的,而不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實現的。顯然梁贊諾夫深受馬克思本人對《哲學的貧困》的評價的影響,因為《德意志意識形態》沒有出版,所以馬克思說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觀點是在《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進行了系統的概述,事實上先于《哲學的貧困》寫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已經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思想已經實現轉變。
怎樣界定這種轉變? 梁贊諾夫承認馬克思的思想在《神圣家族》時期與《哲學的貧困》時期之間存在著鴻溝,但是他不認為這個鴻溝是不可逾越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足以填平兩者之間的鴻溝。即這種轉變不是馬克思思想的斷裂,而是對原來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和在此基礎上建構自己的哲學,《德意志意識形態》很好的銜接了這兩個階段或者是理解這個轉變的一把鑰匙。《德意志意識形態》確實是理解馬克思思想轉變的關鍵,它的出版為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和文本研究中的這個重要問題提供了文獻基礎。
第三,《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出版為研究歷史唯物主義是否是馬克思恩格斯獨立創造的產物這一問題提供了前提。馬克思主義有兩大發現之一,歷史唯物主義是其中的一大發現。但是貝羅和桑巴特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貝羅認為唯物史觀早就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獨創性貢獻是把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系統和清晰的表述出來。貝羅只考察了馬克思主義與德國經濟史的關系得出了上述結論,按照列寧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有三大來源: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貝羅僅僅德國經濟史的文獻,就非常草率的得出結論,他的研究領域狹窄,而且混淆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經濟優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