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詩學的法則告訴我們,口頭敘事藝術的精髓和規律,在于其“演述中的創編”性質。用書寫文化的規則,如“定稿”或“標準本”的觀念去衡量口頭文本,乃至設定一定的篇幅標準作為某個文類的入門起點,這樣的做法,在理論上不能得到確證,在實踐中也是不可行的。那么,該如何認定一則詩歌體故事是否該算作史詩呢?學界慣常的做法,是按照這幾個尺度來衡量:1.長篇敘事詩(雖然杰克遜自己在搜羅史詩時沒有遵守這個尺度,在實踐中這一條并不是不可變通的);2.場景宏大;3.風格崇高;4.超凡的主人公(一位或多位神或半神);5.業績非凡(或歷經磨難);6.分為“原生”的和“次生”的(或者叫作民間口傳史詩和文人書面史詩)。符合所有這些尺度的,當然是史詩。只符合其中幾項核心特質的,可以認定為不夠典型的史詩。在我看來,史詩這個超級文類,也是以譜系的形態出現的,從最典型的一端,到最不典型的另一端,中間會有大量居間的形態,它們大體上可以認作是史詩,但又不完全嚴絲合縫地符合學界中構成最大公約數的關于史詩的定義。蒙古史詩群落中的科爾沁史詩被稱作“變異史詩”,就是這種有益的嘗試——它是非典型形態的史詩。⑩
“多長算是長”,原文“how long is long”,引自Lauri Honko: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FFC264,Helsinki,1980,P.35.
①倫敦史詩講習班(London Seminar on Epic)。1963年10月底,在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College)舉行的一次關于歷史與史詩的學術會后舉行的招待會上,提議成立一個講習班(seminar)定期討論史詩的動議得到大家支持。于是“倫敦史詩講習班”正式創立。該講習班從1964年6月22日揭幕,到1972年3月21日舉行最后一次活動,前后歷時8年。其間23名成員(8人為創始成員),加上邀請的嘉賓,一共宣讀了31篇論文。這些成果后結集為兩大卷的論文集出版(Traditions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The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1980,1989)。
②參見自Oral Tradition學刊創立30年來所發表關于史詩的各類爭論文章,就會形成這個看法。
③Cycle,“組詩”,也有漢譯為“詩系”的,指內容圍繞某一時代或某一傳奇(人物)展開的一組詩歌作品。在系列史詩中使用時,也有翻譯作“史詩集群”的。
④Chante fable是法國中世紀的一個敘事類型,以韻文和散文交替敘述故事,前者可唱,后者可誦。流傳至今的唯一作品就是《奧卡森和尼克萊特》(Aucassin et Nicolette),講述一對戀人經過諸多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法國敘事歌”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譯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⑤Saga是指中世紀冰島各種散文形式的故事和歷史作品。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
⑥這一段話相當重要,故而原文摘引于此“Epics are great narratives about exemplars,originally performed by specialized singers as superstories which excel in length,power of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ent over other narratives and function as a source of identity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or group receiving the epic.”見于Lauri Honko,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FFC264,Helsinki,1998,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