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俄羅斯倫理學界曾發生關于道德概念的爭論,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道德是社會性的,存在于社會關系領域,是保障良性社會空間的價值和規范。另一種觀點認為道德是個體性的,道德的主要領域不在社會關系中,也不是價值規范,而是活的道德主體的自由決定,“道德是個體—責任行為”(Мораль как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е поведение)④。古謝伊諾夫持后一種觀點。他對道德作了如下定義:“道德就是人對自己決定和行為的觀點,其出發點是,如果一切都依賴于他的意志,那么他希望這些決定和行為是什么樣的,它們會是什么樣的。”⑤
這樣,古謝伊諾夫所主張的哲學倫理學的方法,就是在人的行為中找出一個理想化的自由決定領域,僅僅把這個領域中的行為看作道德行為。然后進一步分析行為背后的動機,把行為動機劃分為外部經驗動機和內在道德動機。人的任何行為都有雙重動機,一類動機是經驗性的,必然追求利益、健康、榮譽等,這些動機是由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條件決定的,是不依賴于個人的;另一類動機是完全依賴于人自己的,這類動機才屬于道德動機。或者,按照古謝伊諾夫轉述康德的觀點,如果從外部看行為,把行為看作世界的一部分,那么這個行為就被納入到因果聯系的體系里,被納入到決定論體系里,和任何其他現象一樣,行為也是必然的。但如果從內部看行為,它就呈現為自由的。道德動機就是從內部看行為。這個行為完全由自己決定,因此也應完全由自己負責。道德動機見證的是人把自己看作是行為的原因,把行為看作他按照自己善良意志發出的,他發出這個行為不依賴于任何東西。道德動機是這樣一種東西,借助于它,個體把自己與自己的行為等同起來,讓自己為這個行為徹底負責。
行為動機還只是某些意念、意圖,屬于心理活動,它們要轉化為外部行為,還需要主體的發動,即阻止或放行。古謝伊諾夫認為,在行為的全部動機系列中,道德動機處于特殊層次,它與所有其他動機并列,而且不依賴于它們。道德動機在采取行為決定的最后階段才發生作用,就是當意圖直接過渡到行為的時候,類似于整個動機過程的發射裝置,就是該決定:發還是不發。或者說,道德動機的作用在于,或者打開行為大門,或者關閉行為大門。或者允許行動發生,允許意圖從主觀領域過渡到客觀領域,從理想領域過渡到現實領域;或者不允許行為發生,將其扼殺在意圖的搖籃里。
根據古謝伊諾夫的分析,在打開行為的大門和關閉行為的大門這兩種不同情況下,道德動機的純粹性是不同的。當我們打開行為大門,行為發生時,道德動機就成為相對于所有其他實用動機而言補充性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動機可以補充所有其他實用的動機,它們混雜在一起,因此無法把一個與另外一個區分開。在任何活動里,都有實用動機和道德動機。這樣,針對任何行為而言,都無法判斷,它們是否是按照道德動機發生的。因此有的哲學家說,人的所有行為都是自私的。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是這個觀點的鮮明代表,他認為,甚至當人們做出某些自我犧牲的,違反自己利益的行為時,他們也遵循利益,不是為“利”,而是為“名”,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受到很高的評價,他們希望自己作為無私的人和英雄而獲得承認。同時,任何行為都可以被人裝扮成道德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行為都解釋為善的,最十足的侵略者也聲稱為和平而戰。總之,當道德動機在行為準備發生的最后時刻決定打開大門的時候,它是與經驗動機、實用動機混雜在一起難以區分。
但是,如果道德動機關閉大門,阻止行為發生,那么,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這里,道德、道德動機就是行為沒有發生的唯一基礎和原因。如果在打開大門的情況下,在做出肯定的決定(允許行為發生)時,我們不能確切地說某行為是由于道德規范而發生的,還是由于功利的動機而發生的,那么,在決定關閉大門(禁止行為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則可以說,行為沒有發生正是道德禁令的結果。古謝伊諾夫把道德主體禁止行為發生的決定稱為“否定的行為”(негативный поступок)。否定行為不是指一切沒有去實施的行為,而是那些不顧實現它的愿望而沒有去實施的行為。否定行為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并非一切我們不做的行為都屬于否定行為領域,而只有那些我們很想做卻不做的行為才屬于否定行為領域。當我們的情欲、愿望、利益誘惑等強烈驅使我們做某些行為,我們卻加以禁止的時候,就是否定行為。例如,當人們不說謊、不殺人的時候,他們沒有違背相應的禁令。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做了否定行為。只有當一個人產生了真正的說謊必要和殺人動機卻沒有做出這一行為時,道德禁令才獲得有效意義。這是否定行為的第一個重要特征:人不做他很想做的行為。第二個要素,只有當一個人不做某行為不是由于外部條件不允許,而僅僅是由于沒有得到道德許可、僅僅是由于道德禁令的時候,他不做的行為才是否定行為。一個人不做希望做的行為可能是由于條件不容許,可能由于害怕各種后果等。但這不是否定行為,只有僅由于道德義務、由于不應做的道德原則而不做的行為,才是否定行為。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