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在該所官網發文,反思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他表示,在經濟危機發生后,經濟學教學應有所突破。
將金融系統納入宏觀經濟學模型
布蘭查德表示,理解投資儲蓄關系對理解短期市場行為十分重要。在短期內,需求決定產量。民眾儲蓄情緒高漲導致需求下降,進而造成產量下降。有學者提出,在經濟危機時期縮減預算赤字,經濟會逐漸復蘇,但這不符合投資儲蓄關系。市場需求取決于貸款利率以及民眾對未來的預期。凱恩斯曾提到投資心理對于市場的影響。不確定情緒及悲觀預期,確實會抑制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實現性。對未來的擔憂影響今日的投資決策,而這些擔憂可能正是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原動力。
布蘭查德表示,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關系是中央銀行重視貨幣供應超過利率的遺留問題。在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關系中,產量上升導致貨幣需求上升以及利率上升。但現實卻不同,中央銀行政策利率作為主要金融工具,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實現預期政策利率。因此,需要用中央銀行決策下限為零的政策利率,代替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平衡。這一改變,在大學本科階段的經濟學教學中應有所體現,中央銀行如何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實現預期政策利率,應作為背景知識在本科教材中進行闡釋。
布蘭查德表示,金融危機突顯了金融系統對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意義。此前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缺乏對金融系統比較詳細的介紹。在之前的教學中,投資儲蓄方程式和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方程式中會出現同樣的利率,換言之,這兩個方程式都將中央銀行設定的政策利率貸款作為假設前提,但經濟危機之后人們可以看到,事實并非如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介紹政策利率和實際貸款利率這兩種利率來解決這一問題。在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方程式中的利率使用中央銀行設定的政策利率,而在投資儲蓄方程式中運用實際貸款利率,并在課堂加入討論環節,探討金融系統如何影響兩者利率差。“在我看來,這是對傳統經濟模型的必要延伸,是一個可以闡明資本作用以及流動性作用的銀行模型,非常有效。很多在經濟危機中顯現的問題,從資本流失到流動性危機,都可以在資本作用以及流動性作用的銀行模型下討論研究。通過這一延伸,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既可以體現經濟危機對金融系統的影響,又可以展現金融系統應對其他經濟危機時做出的調整。”
修正模型以精確描述金融市場
提到供給側,布蘭查德表示,應放棄總需求總供給模型。這一模型過于冗余且不易被學生理解。該模型重點探討了產量如何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自然恢復到潛在水平:產量較低導致價格較低,進而導致實際貨幣儲量增高,利率下降,最終導致需求增大,產量提高。然而,這一過程曲折冗長,且對于市場實際情況因素缺乏足夠考量。這一模型的中心假設就是名義貨幣供給具有持續性,而在實際市場環境中,中央銀行并不能保證名義貨幣供給的持續性。此外,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經濟自動恢復到原有水平這一觀點,并不符合現實情況。
布蘭查德表示,使用菲利普斯曲線描述供給側市場活動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市場潛在產量水平或自然失業率由工資水平和價格水平交互作用決定。如果產量高于市場潛在產量水平,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將會產生通貨膨脹壓力。通貨膨脹壓力還取決于市場預期。市場如何發展,是否會歷史重演,則取決于中央銀行為應對通貨膨脹對政策利率進行的調整。
布蘭查德提到,修正過的投資儲蓄關系、流動性偏好與貨幣供給關系以及菲利普斯曲線模型,可以更清晰地闡釋當下市場活動。
教學研究需改革創新
英國劍橋大學佳奇商學院國際宏觀經濟學高級講師邁克爾·基特森(Michael Kitson)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宏觀經濟學教學研究極具價值意義。基特森認為,在經濟危機前,大學教授的大部分內容很有價值,與資本市場高度相關。但宏觀經濟學教授的內容仍需進一步改革和創新。
基特森表示,英國的宏觀經濟學教學還有待改進。經濟危機后,大學應在各層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滲透更為貼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經濟模型。英國教學研究創新實行雙軌資助方式,一部分研究資助源自英國基金撥款委員會,該部分撥款取決于周期性項目質量評估;另一部分源于研究委員會,這部分資助取決于研究項目在同儕校閱競爭中的表現。(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