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資深教授,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國家高端智庫]執行理事長 曾令良
【智識】??
編者按:智庫提升自身實力、開展資政研究,離不開堅實的學術支撐。作為在整個智庫體系中起到引領作用的國家高端智庫,更是肩負著“闡發中國理論、貢獻中國智慧”“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道路”的神圣使命。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自1980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在國際法領域發出中國聲音、進行理論創新。該所執行理事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令良是我國歐洲聯盟法和世界貿易組織法的開拓者之一,多部專著填補了國內學術空白。此次撰文,他再次發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法學”的呼吁,期待為國家高端智庫開展資政研究提供穩固基礎與學術依托。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推動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和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精辟地指出:一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國際法學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軟實力和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影響力。
從19世紀開始,國際法學作為“西學東漸”的重要內容傳入中國。中國的國際法學從無到有,從照搬西方國際法學到批判地吸收西方國際法學,再到獨立自主創建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際法學,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法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國際法學大國,建立了由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三大分支學科組成的學科體系和由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不同層次構成的國際法學人才培養機制;近年來,國家又創造性地實施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我國的國際法研究機構和隊伍迅速壯大,每年出版的國際法著作和發表的國際法論文數量數以萬計,中國國際法學者在世界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外文著作和在重要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也逐年增多,甚至創辦了國際權威檢索機構認可的英文期刊。中國的國際法學者也頻繁地在世界學術舞臺上發聲,國際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步提升。
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所作出的整體判斷一樣,中國的國際法學與發達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法學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究其原因,從客觀方面看,國際法學對中國而言是舶來品,進入中國較晚,其話語表達在近代和現代的很長時期內一直是西語(尤其是英語)占主導地位,對中國國際法學者創新和表達國際法學命題、學術觀點造成了一定障礙;從主觀方面看,中國歷史上長期的閉關自守和“文革”期間長達10多年學科建設的中斷,使我國國際法學一直處于落后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把握三個主要方面: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完善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法學,也應重點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