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智庫排名、新聞寫作、“創新學”、留守兒童、慕課2.0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樹華:警惕智庫排名陷入意識形態考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張樹華表示,面對目前國內外流行的一些智庫排行榜,我們應保持定力和審慎。近年來一些國家或非政府組織熱衷于搞全球范圍內的各類機構評價或排行。由于西方大國主導著話語權,這類評價排行多是反映西方大國的價值觀,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常常落入“被排名、被貶低”的境遇。與一些經濟類排行一樣,這些教育、文化類排行榜的背后有著鮮明的意識形態考量。一些智庫排名也不例外。看清這一點,對于“智庫熱”中的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尤為重要。因此,中國的智庫既要重視搭臺唱戲,更要重視研究內涵式發展。擴大媒體影響力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中國智庫要提升自身的價值,提升在黨和人民心中的分量,歸根到底是提高對策研究水平,提升服務決策能力。這與西方某些依靠資本的力量、借助媒體對內鼓動黨同伐異、對外宣傳西方中心論和輸出民主、鼓吹文明沖突論等獲得國際影響力的智庫有著本質性的差異。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丁柏銓:做“有品質”的新聞】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丁柏銓指出,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處于移動狀態的麥克風,“全民皆記者”已經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生產和制作“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是新聞工作者制勝的法寶。“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具備如下特點:立足于深入、扎實的采訪基礎;內容真實且充實;具有相當的深邃性;技巧上達。這里著重說說作品的深度。報道類作品的深度,受制于采訪的深度和記者思考的深度;評論類作品的深度,與作者對評論對象的認知深度正相關。沒有深度、淺嘗輒止的作品,難言有什么品質。比如有些報道,只是止步于報道“創造歷史新高”,老套的報道中顯現出某些記者的惰性,至于為什么能夠“創造歷史新高”,則往往不作探究。媒體上應該減少這類無品質可言的報道類作品。評論類新聞作品,更是有深度方能有品質。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高奇琦:以“創新學”贏得話語主動權】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教授高奇琦表示,創新學的構建有助于系統地研究歷史上各國的創新行為,并找到目前中國在各個領域與最高創新水平之間的差距。通過“國家創新研究院”“國家創新學院”以及創新學科在綜合性大學的開設等一系列國家規劃和支持的行為,可以為中國的大規模系統創新提供重要支持。同時,通過創新學的構建,中國也可以在世界范圍的話語競爭中贏得新的地位和主動權。在創新學的建構中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創新的定義和學科范圍;第二,人類社會的創新史;第三,政府對創新活動的規劃和保障;第四,知識產權對于目前創新的戰略性意義;第五,知識產權對于目前創新的戰略性意義;第六,創新與傳統的關系。
摘編自《文匯報》
【張武軍:從根本上和源頭上減少和消滅留守兒童現象】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武軍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是當前存在的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衡、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要強化政府主導、全面關愛的責任意識,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統籌力度,健全工作機制。要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從根本上和源頭上減少和消滅留守兒童現象。繼續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農民市民化,為農民工進城就業安居營造良好的環境。適當提高農民工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使他們有能力負擔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教育費用。統籌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兩個群體,推動義務教育經費可攜帶、要強化流入地政府的責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讓父母取得居住證的適齡兒童隨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學。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陳玉琨:慕課2.0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主任陳玉琨表示,基礎教育慕課2.0是指基于學生興趣的、以項目設計或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跨學科創新實驗(實踐)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這類課程是綜合性、跨學科的課程。基礎教育慕課2.0讓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得以更好地滿足。信息技術背景下慕課的出現,極大地解放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在完成學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就更有條件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領域學習。這些跨學科創新實驗課程的課都是個性化的,來自不同領域,針對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能力。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也可以和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一起探討實踐。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