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對抗式民主、大國優勢、改革、政治生態、扶貧、企業負債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蘇長和:對抗式民主日益暴露其弊端,協商式民主日益受到關注】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蘇長和認為,從政治制度的國際比較來看,有的通過對抗制衡原則來安排政治制度,有的通過協商合作原則來安排政治制度。表現在民主問題上,對抗式民主模式不是人們追求好的政治秩序的制度模式。在西方民主制度設計中,帶有很強的對抗式的印記,大家有共識的時候,對抗式民主對國家治理的影響要小些,但是一旦共識分裂以后,國家治理就會出問題。這種對抗式民主經過包裝以后還被推銷到世界各地,我們看到不少國家在輸入這種對抗式民主制度模式后,國家和社會陷入強烈的沖突和對抗之中,有的時候,對抗式民主甚至成為滋生極端主義的溫床。現在,許多國家的治理都深受對抗式民主制度安排的消極影響,由此引發政治分裂和社會撕裂的可謂不在少數。我認為這種安排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民主的本質,使得“民主(democracy)”變成“民瘋(democrazy)”,雖一字之差卻謬以千里。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稻葵:利用大國特有優勢,增強大國發展后勁】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大國通常是指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國家。大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同于其他經濟體的特有規律、獨特優勢,也面臨特殊的發展挑戰。比如,由于人口眾多,大國的經濟很難完全依賴外部市場拉動;由于幅員遼闊,大國很難完全將經濟活動集中在沿海或某一地區;等等。因此,有必要對大國發展進行專門研究。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都與大國經濟的特殊性密切相關,探索大國發展模式成為我們的重大課題。將大國特有的優勢利用起來,更好遵循大國發展規律、應對大國發展挑戰、增強大國發展后勁。
一、尊重地區差異,促進區域協同。當今時代,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人口等經濟要素在不同地區之間較快流動,不斷改變著大國的經濟地理布局。二、強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發展大國經濟,不僅要重視國際貿易,更要重視國內貿易。三、防范國際金融市場干擾,堅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對于非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的情況下,若其貨幣政策與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不一致,就會導致匯率波動。四、鼓勵適用性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大國有特殊的地理、人口和文化,發展大國經濟需要特殊的技術。五、形成合理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政策。與小國不同,大國發展會帶來全球性、全局性影響。
摘編自《人民日報》
【林學啟:改革是破局行動,要讓原有的利益格局傷筋動骨】林學啟撰文指出,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觸動的利益越來越多,一些干部消極應對改革的現象有所顯現,做起了“觀潮派”“梗阻派”“倒退派”。比如:有的地方,公車改革出現機動用車變成領導備用車、下屬單位工作人員成私家司機、短途出差用車管理不規范的現象;有的地方,醫療改革不僅沒有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反而很多項目漲價圈錢,等等。改革是破局行動,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別是要讓一些原有的利益格局傷筋動骨,就必須突破特殊利益群體束縛,觸碰既得利益,進行利益調整,化解利益調整中的層層阻力。許多重大改革舉措,無不通過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的點上突破而后全面開花。要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激活和集聚改革力量,并將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推薦到改革決策和執行崗位上。從這個意義上看,選拔重用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改革。顯而易見,在這場偉大的改革事業中,那些頑固守舊、懶政怠政、不作為和混時度日的干部,必將被淘汰、被清除,真正的改革者必然會有一個充分施展才能的舞臺。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漢俊:健康政治生活是良好政治生態的保證】
《黨建》雜志社社長劉漢俊指出,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歷次重大事件、歷次重大轉折,歷次集中學習、教育、整風運動,歷次重要決議、若干重要文獻,都對黨內政治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嚴肅認真的政治生活、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一直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的政治目標。
保持健康政治生活,構建良好政治生態,思想建設是首位,紀律約束是保障,法治觀念是重點,價值認同是核心。一是壯大思想根源。理想信念的缺失必定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總開關”的失控必定導致權力觀、政績觀、利益觀、群眾觀出現偏差。二是加大黨紀問責。要“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用“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忠誠、干凈、擔當”“三嚴三實”“四個心中有”“四個人”“四個鐵一般”“四有四講”等標準教育干部、衡量干部、約束干部。三是強化法治觀念。黨員干部應該是知法、懂法、尊法、用法的模范,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用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律思維培養黨員干部,用法律制度、法律體系、法治文化培育政治生態。四是增強價值認同。黨員干部要帶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者、踐行者。國家的價值目標,由執政的領導者、國家的決策者、社會發展的設計者、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來完成;社會的價值目標,由社會事務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訂者、秩序的維護者、措施的執行者來完成;個體的價值目標,由公民義務的履行者、國家事業的建設者、社會秩序的遵循者、公共利益的受惠者來完成。
摘編自《北京日報》
【吳國寶:扶貧資金使用精準是精準扶貧的主線和關鍵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吳國寶表示,扶貧審計通過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審計監督,在保證扶貧資金使用精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對扶貧資金分配和管理的合法合規審計,一直是扶貧審計的重點和中心工作。審計部門一方面通過對各地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定期審計,監督扶貧資金的合法合規使用;另一方面通過組織開展扶貧資金的重點審計,發現帶有全局性、普遍性的扶貧資金使用和監管方面的問題。
多年來,扶貧資金審計發現了扶貧資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相關單位虛報冒領扶貧資金或扶貧貸款、部分扶貧資金被違規挪用、扶貧資金管理和使用不夠規范、一些扶貧項目效益不佳造成損失浪費、有些扶貧資金閑置未能及時發揮效益等。根據扶貧資金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審計部門從扶貧資金管理制度機制、監管責任、基層作風等方面,分析了問題的癥結及產生的原因,并建議相關部門研究完善財政扶貧投入機制、加強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強化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對完善扶貧資金的監管制度和政策,改善扶貧資金使用的精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東明:東北國企的債務問題必須通過改革解決】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張東明表示,東北經濟下行,并非是被國有企業負債所累;相反,是經濟下行才導致了國有企業負債問題愈加突出。目前,東北三省有眾多“一無有效資產、二無生產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的企業。它們實際上不僅無法向社會提供價值,而且成了改革發展的 “硬骨頭”。如何平穩地埋葬它們將是東北社會的考驗之一。
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改革解決負債問題。 國外不少國有控股企業都沒有負債。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成立國有企業投資公司,以及進行國有資產的資本化。通過資本化,國有企業所有權變成了一種國有資本的投資模式。這樣,企業的負債程度可以由企業運行部門和董事會來決定。董事會不再是由以往的國有投資公司或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來控制,而是由多元化的股東共同決定。國有企業完全由原來的管人、管資產轉化成為資本的股東。股東只負責投資,若經濟效益不好,可以退出。國有資本退出后,企業不再是國有企業,也就不存在國有企業負債問題。如此,企業負債就不會成為國有資本的拖累。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