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智庫
——訪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周仲飛
編者按:在長期實踐中,黨校、行政學院和干部學院已經確立了比較明確的職能分工,初步形成了各自的辦學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浦東、井岡山、延安干部學院開辦以來,教學、科研、管理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培訓了大批領導干部,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訓的新品牌。本版將對這三大干部院校的教育培訓工作特色進行深入解讀,敬請關注。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智庫建設,提出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我們了解到,近年來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在智庫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先請您介紹一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智庫建設的特點是什么?
周仲飛: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作為國家級干部學院,發展智庫并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是職責所在、使命所系、責無旁貸。學院一直高度重視智庫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體來說,學院的智庫建設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推進教研咨一體化。建院之初,學院就提出“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即把學院建設成為以教育培訓為核心,集教育培訓、科學研究、咨詢服務、網絡教育、領導測評“五位一體”的高層次領導人才資源開發機構。實際上,對于國家級干部學院而言,教學、科研、咨詢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學院的智庫建設中,我們突出強調教研咨一體化建設,強調教學、科研、咨詢工作都要圍繞中央部署和學院中心工作展開,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牽引,以成果相互轉化利用為目的,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在推動教學培訓中心工作發展的同時,也有力帶動了學院的智庫建設。二是注意深挖學員資源。來學院學習的學員很多來自決策機關部門或者一線工作部門,他們不僅可以提出問題,還可以結合自身實踐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從而提煉出高質量的研究和咨詢成果。三是積極探索智庫建設規律。智庫建設在我國起步時間并不算早,我們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怎樣建設智庫。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智庫建設就很可能偏離方向。為此,學院先后參與主辦了三次高端智庫論壇,著重討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什么樣的,究竟應該怎樣建設。三次智庫論壇成果對我們很有啟發,提出了一些推進智庫建設的理念和方法,幫助我們理清智庫建設的思路。四是堅持開門開放建智庫。趙樂際院長多次強調開門辦學、開放辦學的重要性。開門開放辦學不僅包括教學的開門開放,而且包括科研、咨詢的開門開放。在學院智庫的建設中,我們強調人才開放、平臺開放、資源開放、信息開放,整合一切能利用的力量,在開放中實現了智庫建設聚資源、擴影響、見實效。
記者:中國浦東干部院校的智庫建設與其他干部培訓機構相比,您覺得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周仲飛:學院的智庫建設必須立足于學院的功能定位和優勢,這是我們開展智庫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由此也形成了一些智庫工作上的亮點。比如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滾動調查。這是學院利用干部教育培訓優勢所進行的一項長期決策咨詢調研項目,其目的就是摸清領導干部思想動態,積累數據,為干部健康成長服務,為干部組織工作提供參考。又如創新決策咨詢課題設立機制。根據決策咨詢研究針對性和時效性強的特點,我們充分利用學員資源優勢,要求班部成員依托學院班次,根據培訓主題和學員構成,聚焦國內外研究前沿和現實問題,隨時可以申請立項。這不僅調動了全院決策咨詢研究積極性,對推動教研咨一體化發展,效果也很明顯。再比如學院的智庫培訓。智庫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國家級干部學院,有必要圍繞智庫建設開展專題培訓,從而發揮在新型智庫建設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此外,我們還利用學院涉外培訓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涉外培訓模式研究,利用這個良好平臺,積極擔負“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推介中國經驗、提出中國方案”的重任。
記者:剛才您提到的幾項智庫建設的亮點確實是基于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功能定位及優勢來量身定制的,具體而言,你們在打造智庫建設方面重點抓了哪些工作?
周仲飛:十余年來,學院堅持推進教學科研咨詢一體化建設,在決策咨詢成果轉化、智庫平臺搭建、人才培養、智庫影響力提升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增強智庫實力。高水平的智庫研究人才是高質量智庫的核心要素。在人才培養上,學院堅持培養鍛煉和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結合學院優勢,聘請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等作為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來我院指導研究咨詢工作,帶動學院智庫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學院完善對智庫研究的激勵機制,對優秀科研成果,尤其是決策咨詢成果實行即時獎勵,并把咨詢成果同教學成果、科研成果一樣納入教師工作量統計考核范圍,成為教師工作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二是科學發布決策咨詢課題,整合力量開展研究。“選好題”是形成高質量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的前提和首要環節。好的選題,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為保證課題的時效和質量,學院在決策咨詢課題的發布上動足腦筋,不斷豐富和改進。在課題的研究形式上,學院要求課題研究依托學院班次,強調學員參與,并實行開放式組合研究模式,由負責人自由組合研究隊伍;同時堅
持成果導向,探索采取前期立項、后期資助辦法。三是加強內參平臺建設,擴大決策咨詢影響。學院先后創辦《領導參考》與《研究咨詢》兩份內參材料。以這兩份內參作為直通車,將決策咨詢成果上報中央有關部門參閱。目前學院已有15項成果得到中央領導批示。四是開展研究性教學,發揮學員資源作用。學員資源是一個人才寶庫,也是從事決策咨詢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培訓、教學等部門的組織下,訓前要求學員圍繞培訓專題“帶來問題、思路、對策以及最新實踐案例”;訓中班部老師采用“結構化研討”等教學研究方法引導學員邊學習邊研究,圍繞培訓專題和重大現實問題撰寫班級研究報告;訓后注重專題研究成果的提煉和轉化,積極為他們尋求決策咨詢成果傳達的途徑。五是挖掘學術活動咨詢價值,積極引導咨詢成果轉化。學院一直強調要及時將各項科研活動、會議研討的成果加以整理提煉,轉化為咨詢成果。比如,學院牽頭連續舉辦三屆基層黨建案例征集活動,受到中央組織部和全國黨建研究會的支持和肯定。在科研交流活動中,學院組織召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研討會”“領導論壇”“中浦長三角高層論壇”等學術會議,將會議成果通過內參渠道上報,起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作用。
記者:從您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在智庫建設方面確實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實際工作中,你們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
周仲飛:在智庫建設中,學院確實遇到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機制體制層面的,有些則是現實操作層面。比如定位問題。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作為一所中央直屬、中組部直接管理、上海市委協助管理的國家級的干部學院,到底應該建設成為什么樣的智庫,這是學院智庫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決策咨詢的定位和服務對象非常明確,就是為同級黨委政府服務。而干部學院的服務對象相對不甚明確,這就可能影響學院決策咨詢工作的針對性、聚焦度。對此,我們廣泛發動教職工開展討論,也進行了專題的研究,認為學院智庫建設必須要對接中央和國家重大戰略,立足于學院的功能和特色。由此,我們將智庫建設定位于服務黨和國家的決策,服務干部健康成長,服務長三角地區改革發展,充分發揮智庫的“三庫二橋梁”作用(黨和政府可以倚仗的“思想庫、政策庫、人才庫”,溝通政府與社會的橋梁、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第二個問題是如何提高教職工決策咨詢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學院成立時間不長,年輕教師比較多,決策咨詢研究的經驗并不豐富,研究能力和水平上有局限。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作了一些努力:一是“帶”,學院設定一些決策咨詢課題,直接聘請院外有關專家帶領教師開展研究,通過專家幫傳教,帶動研究能力提高。二是“學”,我們聘請黨委政策研究室、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一些知名智庫專門從事決策咨詢研究的人員來學院給教職工授課,專門介紹決策咨詢研究方法和技巧。三是“踐”,為了讓教師能夠熟悉決策流程,我們加大了教職工掛職鍛煉的力度,探索專題調研類掛職這一方式。學院正在研究實施一段時間內一部分教師搞教學、一部分教師實地調研制度,使教師能夠了解實踐中需要解決的最迫切問題。再比如動員激勵問題。習慣于學術理論研究和教學培訓研究的教師,愿不愿意將研究興趣進行調整,從事并不熟悉的決策咨詢研究,這也是個大問題。為此,學院建立了促進決策咨詢研究的多項激勵制度,有效地激勵教師開展決策咨詢研究。
記者:您覺得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下一步智庫建設需要拓展的空間是什么?
周仲飛:下一步,我們考慮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智庫建設。
第一是明確研究主攻方向,打造特色研究團隊。學院的智庫建設將進一步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的對策性研究,加強黨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加強干部問題研究;重點做好干部思想動態能力素質的調查研究,黨的建設現實問題研究,以及全面深入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實踐、提煉中國經驗,發揮智庫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的作用。我們將結合學院學科建設,按照扶強、扶優和扶特的原則,通過重點支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特色智庫研究團隊。第二是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優化智庫管理和運行。學院將致力于建立科學高效、充滿活力且監管有力的智庫管理機制,完善學院智庫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同時,進一步實現各類智庫研究資源的優化整合,形成智庫建設合力。我們也將進一步擴展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渠道,不斷擴大社會影響。第三是與有關高端智庫加強合作,開門開放辦智庫。干部培訓機構進行智庫建設要堅持開門開放的原則,與有關高端智庫加強合作,加強與有關媒體的合作,盡可能多地爭取各種資源。第四是立足涉外培訓優勢,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將推進學院與海外知名院校、國外一流智庫、一流智庫專家建立合作關系,通過開展智庫研究國際合作、舉辦國際性智庫論壇、打造智庫聯盟等方式,提升學院智庫建設國際影響力。同時,加大對涉外領導干部培訓的研究和探索,做好中國軟實力建設和中國思想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