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傳統文化傳播、巨災保險制度、地方環境監管執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區域經濟合作、農業政策性金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佳:警惕自媒體帶來的傳統文化庸俗化風險】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劉佳認為,通過自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應引起人們的重視。首先,通過自媒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難免帶有泥沙俱下的復雜性。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將各種舊習俗、新事物紛紛扯上“國學”旗號,會破壞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內涵底蘊。其次,可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庸俗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化程度的提高、思想上日漸膨脹的個人主義以及對形而上問題的逃避,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籠罩性地主宰著當今社會,文化被當作一種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在市場化、商品化的過程中,自媒體也容易受到干擾誘惑,將抓住大眾眼球作為主要目的,以商業目的對國學與藝術進行再生產、包裝,易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扭曲化、娛樂化。再次,可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碎片化”。在讀圖時代,自媒體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新解讀,以其“快餐化”來滿足受眾的需求,拉近了傳統文化與人民大眾的距離,但也有可能使傳播的信息較為破碎、不成系統,甚至產生誤解。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許閑:巨災保險制度要實現人壽與非人壽保險的全面覆蓋】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指出,從現有制度設計看,目前的巨災保險僅覆蓋地震災害及其次生災害。事實上,我國幅員遼闊,除地震以外,還受到臺風、洪水、泥石流、干旱等其他自然災害的威脅,并且不同地區可能受到威脅的自然災害差異較大。因此,單一險種巨災保險覆蓋全國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還需要進一步開發細分產品。不同險種在制度設計上,也應該與當地風險狀況的分布相協調。有的險種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有的險種則可能針對特定地區更加科學。此外,盡管巨災保險多數情況下特指財產保險,但自然災害對人身安全的威脅和損失也同樣需要考慮,從而使巨災保險制度實現人壽與非人壽保險的全面覆蓋。
摘編自《解放日報》
【黃德生:進行環境監管執法信息評價,促進提高地方政府監管執法水平】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黃德生表示,對地方環境監管執法進行評價并公開評價結果,能夠對地方政府做好信息公開和監管執法兩方面工作同時帶來壓力和激勵。一方面,由于評價來源于公開的信息,一旦出現信息不全面、不準確、不及時或不規范等情況,將難以在評價中獲得良好的表現,這就激勵地方政府持續強化信息公開工作,切實做到環境監管執法信息不缺失、不遺漏、實事求是。與僅在行政系統內部進行常規考核相比,通過公開信息進行評價能夠更為有效地避免數據信息弄虛作假等問題,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和評價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評價來源于公開的信息并且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長期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反過來就會督促地方政府不斷扎實改進監管執法工作,切實提高監督執法水平和成效。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李習文、孟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走向臺前主動發聲”】
南京政治學院李習文、孟嵐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僅要履行好“幕后支撐科學決策”的根本功能,而且還必須“走向臺前主動發聲”,即在參與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成為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輿論重鎮上積極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該與黨和國家的主流媒體創新發展戰略相互協調,以科學機制為保障,實現靈活、務實的合作,使智庫的實力底蘊更充分地轉變為公信力,使高質量研究成果更高效地具有輻射力。同時,應該借助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自主打造多元傳播渠道,主動伸出傳播觸角,不斷增強基于社會化媒體的信息傳播強度和活躍度。在某種程度上,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自主傳播平臺的質量水準,幾乎可以被視為體現智庫建設水準的直接指標。通過這些新媒體平臺,智庫可以高效率實施常規傳播活動,開拓品牌價值極高的網絡輿論陣地,搭建直通公眾的信息通道,建立和發展穩定的受眾關系,獲得撬動輿論場、掌握話語權的“聲音杠桿”。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燕生:外國投資看好中國經濟“新常態”】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表示,在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方面,他們在2012年以前主要看好中國的市場,2012年以后,看中的是中國高增值的服務和高技術的制造、未來發展的空間和前景。最近幾年,外國對中國高增值服務和高技術制造的直接投資呈現井噴式上升,這說明外國投資者看好“新常態”的中國。中國應進一步加強開放,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其中,有兩個平臺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是亞太自貿區(FTAAP)。2016亞洲經濟前瞻指數也顯示,關于貿易投資機制的重要性,受訪者認為FTAAP和“一帶一路”是最重要的。中國在2014年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中國年提出FTAAP,它涵蓋了不同的競爭性的區域性自由貿易方案,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開放合作,是受歡迎的。另一個是次區域合作。中國接壤的幾個國家在流域層面的次區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享受共同的資源和利益,各國需要合作,討論關于權益的分配和補償。例如,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次區域合作對中國和整個地區都是很重要的。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吳比、郭永田:農業政策性金融是破解農村供給型金融抑制的重要載體】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吳比、農業部政法司郭永田指出,農業政策性金融在功能上,是國家一種結構性的資源配置手段,是破解農村金融供給型抑制的重要載體。農業供給側改革所要求的消化過大農產品庫存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及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等內容,都是涉農資金需求量大、短期難見效益但又十分重要的領域,是追求“短平快”項目商業金融所規避的,卻是政策性金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這就要求政策性金融充分發揮資金配置示范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業農村,提高農村金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村金融供給數量充足,品種、質量和服務契合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村金融有效供給。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把信貸資源優化配置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市場緊缺農產品生產、適度規模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業科技、保護農業資源等方面,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骨干和支柱功能,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社會資金回流“三農”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摘編自《農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