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土壤修復、群智大數據庫、東北振興、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政商關系、“簡政放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賀震:實施土壤修復工程要力戒放任市場】
賀震認為,在進行土壤修復的過程中要構建富有成效的土壤修復監管機制,加大相關法規政策的執行力度,加強土壤修復項目從監測、場地調查等全流程監管。要創新工程監理與環境監理并行的雙監理機制,注重環境風險管控,阻止污染物再次遷移轉換。經過修復的泥土,應待第三方檢測通過后,再進行回填,嚴防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要引導企業加強自律,自覺做良心工程。要構建并嚴格執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終身責任制,出臺并落實有關責任追究辦法。構建土壤修復企業環境信用體系,放寬市場準入,嚴格市場退出,實行多部門聯動激勵懲戒,將社會責任感不強、技術服務能力弱、運營管理水平低、綜合信用差的從業單位名單向社會公開。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羅繁明:建立群智大數據庫,提高智庫研究效率】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羅繁明表示,社會網絡“三度影響力”規律證明,三度分隔以內的社會關系是強連接,可有效提高影響力。新型智庫可以根據“三度影響力”原理建立群智大數據。這樣一個群智大數據網絡,需要廣泛吸納具有國際影響力或學科影響力的社科專家和自然科學家,并將其連接在一個群智大數據平臺上工作。這個平臺一端與國際性智庫連接,另一端與國內各種專業智庫連接,另外還應有一個通道吸納民間智庫和其他建言者的意見。這個由“互聯網+三度影響力”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網絡,將會大大改善新型智庫數據資源的真實性,有效提高數據的質量和研究工作的效率。
摘編自《人民日報》
【倪連山:設立東北產業振興基金,實現政府轉型升級產業意圖】
吉林省政協常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倪連山表示,振興東北產業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壯大產業資本。國家應設立東北產業振興基金,引導各類股權、中小、天使基金,幫助民營企業解決項目投資及建設過程中資金不足,拉動民間投資,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后勁,實現政府轉型升級產業意圖。國家通過開行安排基金項目時向民營企業傾斜,在投資規模、擔保條件等方面,有利民營企業獲得。鼓勵大企業、商會、行會、域外投資進入東北,設立民營銀行,擴大金融資源,形成金融市場良性競爭。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政策性擔保公司功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擴大資本金規模。發揮財政專項“四兩撥千斤”作用,對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并購重組、獲得專利、企業上市等給予貸款貼息、無償補助、事后獎補等專項支持。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劉國彬: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立足點】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教授劉國彬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目標,而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立足點,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科學的真正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存在的普遍性和復雜性,為創新提供了多方面的、廣闊的空間。創新是科學的創新,不是隨意的創新,而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創新。因此,在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中,要注重借鑒國外的標準,但不能囿于外國的標準;要形成中國標準、創新中國標準,使得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既要有中國特色,也要和世界接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和世界哲學社會科學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既要注重學習外國的長處,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此,才能對人類社會科學有大的貢獻。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解決中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實踐問題和長遠問題,用實踐證明創新大小的目的性和科學性。
摘編自《廣西日報》
【劉勁松:斬斷政商之間的非法利益鏈條】
河北省工商業聯合會主席劉勁松指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處理好政商關系的關鍵所在。政府要改變過去對企業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管好自己該管的,該由市場解決的問題,政府決不伸手。要進一步理清政府的責任和權力邊界,制定權利、義務清單,規范相關部門崗位職責,向企業公開辦事流程、時限和責任人員情況,使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斬斷政商之間的各種非法利益鏈條,消除政商之間不正當的交往與利益輸送漏洞。同時,要完善黨政干部監督問責機制,堅持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持之以恒推進反腐敗斗爭。探索建立企業和社會對各級政府服務質量、工作作風的評議制度,對懶政、怠政、庸政行為進行曝光和責任追究。
摘編自《河北日報》
【張連起:“簡政放權”要堅持“放管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張連起指出,所謂“放管結合”,就是將審批事項權限取消的同時,將監管機制等配套制度跟上,避免當甩手掌柜,確保審批事項取消后服務質量不下降,減權不減服務更不減監管。進一步簡政放權,需要“該管則管”,探索創新“放”與“管”的平衡。國務院分批取消了資產評估師、土地估價師、礦業權評估師、保險公估從業人員等職業資格準入,目的是為各類評估主體營造良好的公平的發展環境。然而當下我國評估市場還不規范,還存在著從受理評估業務到開展評估工作,從適用評估方法到形成評估結論的整個鏈條的自律缺失、道德失范,如果對此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就會違背建立中國特色的資產評估制度的法律精神,就會造成上下銜接不到位、不及時,甚至造成監管盲區的不利局面。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