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尹漢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有必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源
有人或許會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革舉措,是政策主張,似乎沒有必要與政治經濟學聯系起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一方面我們要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出發看問題,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和理論資源。在經濟工作及其理論研究中,我們應該具有政治經濟學思維。
政治經濟學在經濟類學科中,是基礎理論,在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中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其發展與創新,有賴于領導人、經濟工作者和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
不妨以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看,我們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已經積累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和理論資源。這些思想和理論資源又是創造奇跡的思想動力和軟實力。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和分配結構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等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審時度勢,在推動發展、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比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定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宏觀經濟的重大決策,等等。
經濟理論工作者對這些思想理論資源,應該倍加珍惜,并以高度的熱情結合經濟發展的嶄新實踐,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這比反復琢磨西方經濟學的某些概念更生動、更重要。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們比較習慣于從西方供給學派、需求學派的視角中解讀。本來,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我們是從西方學來的,通過與供給學派、需求學派的比較,有利于借鑒,有利于加深我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但一定要把我們的東西納入西方的某一個門派,顯然沒有必要,倒是應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去思考與研究。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重大戰略舉措,涉及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