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結構改革與歷史擔當。
相對于刺激總需求,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難度要大得多。改革開放以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們所進行的改革多是增量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多地觸動存量,富有挑戰性,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復雜的社會問題,體現了新一屆黨中央的歷史擔當。
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
30多年來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就是改革開放的實踐。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他還說,過去,只講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通過改革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活力之所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和鮮明特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宏觀經濟理論新的分析框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如前所述,它與過去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的不同在于:主要靠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它不僅僅是財政、稅收或金融等單一政策的運用,也不僅僅是資金和項目的引導,而是綜合改革、綜合施策,是體制機制創新、是標本兼治。這相對于僅僅從需求總量入手思考財政、金融松緊搭配的宏觀管理分析思路,應該是新的突破,也自然是新的分析框架。
跟蹤體制機制創新實踐,深化規律性認識,形成學理性支撐。
從實際操作層面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針對性在于解決供給結構錯配的問題。涉及消化過剩產能,包括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涉及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涉及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應;涉及科技、工藝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當前的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但這些都不僅僅是臨時應急性措施,著力點在于體制機制創新。
比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起產能飽和動態預警機制;低端產能市場退出機制;過剩產能淘汰機制;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扶持機制;科技創新、工藝革新、技術發明激勵機制;行業供給能力評估發布機制;需求變動趨勢分析預測機制;全要素生產率統計評估機制等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其體制機制創新,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追求,又具有宏觀經濟管理的可治理性,我們要跟蹤實踐,深化規律性認識,形成學理性支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起的體制機制創新,將推動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
西方經濟學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危機之前,只有微觀經濟學,實施凱恩斯主義后才有了宏觀經濟學,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管理是一個世界級的大難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有效地應對而且完全有條件應對這個大難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起的體制機制創新,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