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暴力語言與愛國、法治政府、語言文字事業、醫患信任修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公方彬:暴力語言與愛國風馬牛不相及】
國防大學教授、光明網理論專家委員會委員公方彬認為,其實暴力語言與愛國風馬牛不相及,甚至相對立。因為由此而來的只能是惡果:一是惡化國家人文生態。不探求本源和本質,只求口舌之快的網絡暴力一旦成為常態,非理性狂歡、反智主義就會成為主流和主導,理性和智慧就會遠離我們這個民族。所謂愛國主義就異化為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而這些都注定抑制民族開拓創新能力。二是沖擊國家經濟秩序。高喊貿易制裁者其實不智,圍堵肯德基、毀損日本車者,更是無知。因為類似行為都屬非理性,且不了解今日世界與經濟社會規律。三是扭曲民族前進方向。中國崛起,持有的一定是開創文明的新政治觀,是與世界和諧共處、平等互利的價值觀。否則,崛起也便失去了意義,甚至導致災難。
其實,一些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人,未必真正發自內心的愛國。一位名叫傳播小王子的網友,就趙微事件點評:網絡“輿論看似百家爭鳴,但真正獲得關注和有影響力的意見是少數人的意見,他以愛國為旗幟,帶動判斷力和理性缺乏的大量網民的參與實現個人目的。”此判斷很有道理。
摘編自光明網
【袁曙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法治政府不能缺位】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全面,重點在小康。就“全面”而言,我國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的小康,而且要實現“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小康;就“小康”而言,既包括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比較殷實,又包括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政府是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國家機關,也是老百姓感受公平正義最直接的國家機關。沒有法治政府的基本建成,就難以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工程,把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關鍵環節,率先實現重點突破,確保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摘編自《人民日報》
【姚喜雙:語言文字事業事關每個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黨支部書記、司長姚喜雙指出,語言文字的傳播是文化傳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徑。曾經,面對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漢字輸入輸出面臨著的瓶頸問題使有些人一度喪失自信。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及漢字輸入等中文信息處理技術,使漢字走上了數字化道路,引發了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外來文化的輸入,許多場合語言表達中英文混雜,外語詞、字母詞隨意亂用濫用,有些地方語文教育與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弱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語言的輕視和文化自信的缺失。而今,這些現象都已大為改觀,彰顯了語言文字工作在規范社會語言應用、構建健康和諧的語言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語言文字事業是保障國民文化權益的重要內容。培養、提高人的語言應用能力,提供并不斷完善語言文字公共服務,事關每個國民的生存、就業與發展,事關每個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汪新建:醫患信任修復關鍵在于重建和諧的互動模式】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汪新建指出,人際層面的醫患信任是指直接提供醫療服務的醫務工作者與就診患者之間特定的人際信任。醫患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兼具人際和群際屬性的關系類別,其人際屬性表現在醫患雙方具體的互動當中。醫患關系從罹患身體或心理疾病的患者求醫開始,到患者疾病痊愈或終止治療結束,通常是臨時的、多變的和情境性的,相較持久性、穩定性的關系而言,這種特點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信任風險,使得醫患信任的建立過程從一開始就容易被破壞。
人際心理層面的醫患信任修復關鍵在于重建和諧的醫患互動模式,這需要醫患雙方掌握充分的溝通技巧。醫方掌握著醫患互動的主動權,因而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第一,醫方要建立合理的醫療程序,最大限度地平衡醫療效率和醫患互動之間的矛盾,保障醫患之間能夠進行充分溝通;第二,醫方要改善在醫患互動中的溝通內容和方式,將專業醫學術語“翻譯”為患者能夠理解的日常用語;第三,醫方要重視溝通技能的訓練,有可能的話,醫學生培養方案中應加入醫患溝通的內容;第四,醫方要掌握一定的協商和談判技巧,這樣即使面對糾紛或沖突,醫患雙方也能維持最低限度的信任,糾紛或沖突之后的信任修復也就成為可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查建中:脫離“情境”的課程會誤導專業教育改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習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查建中認為,各層各類專業教育承載著國家、民族、民生的極其重要的使命。專業教育的核心可以這樣表達:就是面向“情境”的課程設置。其中首要的是定位人才在職場中的明確位置。如果脫離了明確的職場人才定位和具體合理培養目標大綱的制定,脫離了一門課程在總體培養目標中的作用地位的確定及它與其他課程的關聯,單就一門“課程”談建設和實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脫離了“情境”。
目前國內專業教育界、職業教育界有一種說法是“課程是專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抓手”。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如果不強調課程的“情境”,單就課程論課程,是會誤導專業教育改革的。脫離專業教育“情境”的課程是沒有意義的。同一門課程用于不同內容的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不同學校的生源和師資教學,應當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的”情境來改變,沒有最好,只有適合。這就是教學過程對于具體“情境”運用必要的創新。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周輝:互聯網治理升級亟待協力解題】
國家行政學院周輝認為,互聯網產業發展中出現各種問題和挑戰在所難免,關鍵是能否以正確的理念去面對、能否以適當的方法去處理。政產學研媒各界需要圍繞互聯網治理升級共同破題、協力解題。實現互聯網治理升級,在互聯網領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互聯網治理的實效和水平,政產學研媒各界有必要在堅持全局高度、市場導向、前瞻意識、問題思維、國情立場、國際視野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合作形式,把脈時代發展趨勢,回應業界正當訴求,支撐政府科學決策,建設協作治理的生態圈。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