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生態環境、愛國主義、文化自信、“一帶一路”網絡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樂樂:“一窩蜂”裁撤教育學科不是好選擇】
中國海洋大學胡樂樂表示,對于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來說,教育學科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育學科的存在能夠讓師生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獻計獻策,服務學校。另一方面,一所真正的綜合性大學需要文理兼有,而教育學是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在許多大學教育學科并不是突然就產生的,而是源于20世紀80年代成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當時它們的作用就是服務于學校的改革和發展?,F在,那些矢志于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我國著名大學,需要對教育學科的改革不是撤銷或弱化,而應該是改變其定位。應該從盲目擴大發展,尤其是以招收、培養研究生和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和產出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為定位,轉型為控制甚至適當縮減規模,以服務于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為定位。例如,讓教育學科的老師研究什么是好的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以及學生評教的問題與解決;讓他們研究學校的辦學定位、教育教學及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自主招生政策的完善;讓他們研究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改善建議。一旦如此轉型了,少了對他們的科研績效考核,那么他們就無須為科研項目、課題和研究生教育費心費神了,就能很好地服務學校方方面面的改革與發展。這對矢志于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我國著名大學將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國一些著名大學現在“一窩蜂”地跟風撤銷教育學科,應該說其實并不是一個好選擇,甚至是一個壞選擇。
摘編自《光明日報》
【常紀文: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常紀文認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會影響生產力。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不遵循自然規律,必然招致自然的報復。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需要巨大的經濟代價,治療環境公害病也需要付出沉重的經濟和社會代價。資金和人才的缺乏,必將影響生產力發展。實踐證明,區域性大氣污染和流域水污染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相反,優美的生態環境會促進生產力發展甚至會形成新的生產力。清潔優美、生活適宜有利于招商引資,有利于資本和技術集聚。生態環境改善,能夠降低國家和社會環境治理的成本,降低社會健康成本,促進旅游等新興業態長足發展。同時,工業發展所需要的環境容量空間和資源供給也會得到保障。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丁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正確處理好“情、理、法”三者的關系】
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法學教授丁偉指出,愛國主義是一種對祖國深厚依戀的情感和信仰,更是一種溶化在血液中的護國、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愛國主義凝聚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民族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而文明守法是公民的基本素質,愛國應從信仰法律與法治開始,愛國行為以不僭越法律、不違反社會秩序為底線。因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正確處理好“情、理、法”三者的關系。理性愛國應當以“情”動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三者之中,“法”的內涵是制度化、規范化,是行為的基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失去了“法”的基礎,就無“情”“理”可言。那些突破法律底線的過激“愛國”行為因時代變遷失去了正義性、正當性與合法性,只能淪為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害國”行為,其教訓深刻,必須引以為戒。歷史充分證明,奉法者強則國強。國家強大、國力昌盛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硬道理,而法治是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保障。在法治視閾下審視愛國主義,法治精神與愛國主義的價值理念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愛國信仰因法治而愈發堅定,護國力量因法治而更加壯大。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凝聚法治的信仰與力量,使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使愛國主義始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凝聚力與向心力。
摘編自《文匯報》
【王存剛:“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的國別研究提供了空前機遇】
天津師范大學中國周邊外交與天津對外開放研究中心王存剛認為,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迅猛浪潮,面對國際體系轉型和國際秩序重構的復雜形勢,國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帶一路”建設更是為中國的國別研究提供了空前機遇。這些都需要我國學術界真正立足國際形勢,密切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需要,大力拓展國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一是增加機構數量,擴大隊伍規模。國別研究具有很強的政策主導性。二是細化研究內容,提高成果質量和影響力。國別研究橫跨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多樣性、差異性和復雜性。三是進一步擴大學術交流,實現知識來源的多樣化和平衡化。
總之,只有上下聯動,擴大研究機構的數量和研究隊伍的規模,創新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議題,多學科并舉,多種力量協同,才能推動我國國別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迫切需要,適應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深刻變化,并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作出積極貢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譚勁松:讓網絡文化產業最大限度地傳遞正能量】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譚勁松表示,當前,要讓網絡文化產業最大限度地傳遞正能量,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力。一、網絡文化產業經營者要主動承擔文化責任。作為網絡文化產業經營者,必須深刻認識到網絡文化產業傳播的是精神產品,事關社會風尚和精神文明。二、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文化產業的監管。打造一支忠于職守、業務精良,敢管、會管、善管的監管隊伍,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斷提高監管水平。三、全社會要形成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防火墻”。網絡文化產品直接面向社會公眾,經營者是否違法經營,受眾最先知道、最有發言權。
摘編自《人民日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