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生態環境大數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歷史學、民族區域自治、金融改革和創新、中國的國際金融地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虞偉: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數據可視化】
浙江省環境宣傳教育中心虞偉表示,數據的開放共享使得數據的價值在交叉融合當中迸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大數據運用大數據服務環境質量工作成為可能。在運用大數據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基于現有的污染源地理信息、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測數據、環境質量實時監測數據、氣象數據、城市交通出行數據、省市的GDP數據以及百度查詢、微博發帖、網購數據等,重點對空氣污染與居民生活、環境執法力度與環境質量變化、環境污染與居民健康、GDP與環境質量以及污染治理預警評估等方面進行基于可視化方法的環境數據分析。以治水為例,通過升級目前水質自動監測網絡來采集河流的各種物理、化學、生物數據以及氣象數據,然后通過虛擬的數據,用可視化來模擬呈現出真實的河流環境,以此來評估治水措施的有效性,供決策部門和領導參考。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沈坤榮:根治體制痼疾是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的關鍵】
南京大學商學院沈坤榮指出,當前導致自主創新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同樣在于體制痼疾,因此體制改革就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所在。中央提出要簡政放權、減少管制、破除壟斷、改革國企、優化公共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針,從本質來看,實際上就是認識政府邊界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職能分工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都有由其根本性質決定的利益訴求,從而也都存在相應的局限性。對于政府來說,過去常常只講政府要做好“扶持之手”的工作,實際上是不夠準確的,只有在強調政府利益約束合理性的基礎上,考慮最大化民眾利益的選擇,才更加現實且可行。而對于市場來說,作為“看不見的手”,市場并不能夠包治百病,這已經被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市場失靈理論所證明。因此,二者的關系或許可以這樣表述:政府需要在保護市場、尊重市場的制度框架下,承擔應有的角色。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海鵬:建立中國歷史學的話語體系和學術氣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張海鵬表示,推動中國歷史學發展,需要從人力物力各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制定并組織開展一批重大課題研究。要著重研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根據,中華文明何以不同于其他世界文明,中華文明的優點和不足在哪里,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是如何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要探討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歷史特點,中國傳統儒學和思想文化的發展演變;要回答為什么中華文明在近代逐漸落后于西方文明,還要關注世界不同地區的文明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上文明中心的轉移等等問題。這些課題,需要學者深入進行研究,要有十分扎實的史料依據,要有嚴謹的論證邏輯,要有令人信服的闡釋力。只有這樣的研究,才能有說服力,才能建立中國歷史學的話語體系和學術氣派。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呂普生:把民族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轉化為實際的發展能力】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呂普生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充分結合了民族事務治理中的兩個核心因素,即“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以實現民族事務治理與區域事務治理的復合性制度績效。為了有效推動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一方面要合理采用傾斜性民族政策,通過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體制機制,加強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扶貧開發、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釋放民族地方的發展潛力,把傾斜性政策動力與內生性發展潛力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別化民族政策,通過在民族自治地方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增強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切實把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轉化為實際的發展能力,從而為提高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民族地區社會民生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志波: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健全資本市場體系】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副教授張志波表示,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創新,需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多渠道推進股權融資,壯大主板市場,發展中小板和創業板以及區域性股權市場,加大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推進力度。規范發展債券融資,要優化整合企業債券的審批、發行、監管體制,降低企業債券市場進入門檻;鼓勵擴大發行債券的規模,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資方式;支持企業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用于調整債務結構。平穩有序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有效運用現代融資租賃、私募股權基金、保險投資基金、知識產權質押抵押、農村產權抵押等方式,創新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發展實體經濟的“孵化器+加速器”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
【張麗平:積極推動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貨幣多元化進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麗平指出,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就需要借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有利時機,穩步放松金融管制,平衡好擴大匯率彈性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之間的關系,降低因人民幣匯率波動過大而造成國內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迅速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同時,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國際經貿和金融合作的深化,大幅增加人民幣計價的金融交易份額,提升各方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在市場發展變化中,積極找尋在大宗商品貿易中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機會,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網絡外部性。在國際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則應積極推動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貨幣多元化進程,持續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盡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國際金融危機集體防范和應對機制。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