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2016-07-28 08: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我有話說
2016-07-28 08:54:29來源:中國經濟網作者:責任編輯:趙偉露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馬曉河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由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社會話語中的高頻詞匯,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為何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處理好哪些重大關系、把握哪些關鍵點?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為何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之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在此轉換過程中,傳統增長動力正在衰退,新興動力還在孕育期,新舊動力不能正常接續。在此情況下,我國遇到三大難題急需在宏觀政策上得到破解。

  一是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關鍵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從需求側分析,經濟增長中的快變量,投資增長率在迅速下降,投資空間在變小,邊際效益明顯下降,繼續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成本在上升、難度在增加。在消費需求方面,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不足,對中低端產品需求不足;中高收入人群在國內有效供給缺乏條件下,消費潛力受到抑制。從供給側分析,在現有體制下,資本和資源過度涌入中低端產業,造成產能過剩;而資本、技術和資源進入中高端產業嚴重不足,由此造成國內中高端產品供給缺乏。之所以產生供求結構性失衡,關鍵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比如中低收入人群對日用消費品像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等需求不足,主要是與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會保障水平低密切相關。相反,在優惠政策刺激下,各種產業園區大力吸引外來投資進入技術門檻低的中低端產業,造成供給過剩。與此同時,當中高收入人群消費結構開始升級,市場出現新需求時,在體制機制束縛下,實體經濟缺乏創新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進入中高端產業不足,使得國內市場上中高端產品供給受到嚴重抑制。

  二是體制機制改革亟待加快,企業制度交易成本上升。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新增長動力培育主要靠的是市場和企業。但是,目前我國的市場制度較不完善,產權保護措施不得力,創新激勵機制缺乏,行政審批事項環節多、名目繁雜,所有這些都加大了企業的發展阻力。比如,世界銀行2015年對世界189個經濟體進行了評估,在中國開辦一家企業平均需要11道手續和33天時間,而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數字是5道手續和9天時間。另外,目前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反映,企業稅費負擔重、社會保險費率高、物流成本增加等,都抬高了企業的發展成本。顯然,體制機制成為企業發展創新的主要掣肘。

  三是從201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下降,從當年第一季度的12.2%下滑到今年第一季度的6.7%。顯然,在現階段僅僅依靠需求側調控政策效果已經不靈,還必須在需求側之外尋找良策。

  總之,從上述看,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表現在供求兩側,但根源和實質在供給側,而供給側主要矛盾是體制機制問題。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必要也是必然選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

  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視角看,人類經濟活動都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側組成,供給側是專為社會生產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方面;需求側是消費商品或服務的方面。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著3種關系:如果社會生產出的商品或服務能被全部消費,供給與需求實現平衡;若生產出的商品或服務大于消費,或者小于消費,供求就是失衡狀態,這時如果是封閉型經濟,要么擴張生產要么壓縮需求,反之亦然。如果是開放型經濟,就需要進出口調節。

  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分析和調控經濟有兩個邏輯框架,一個框架是從需求側入手,國內生產總值是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構成;另一個是從供給側入手,國內生產總值是由勞動、資本(投資)、資源和技術等要素投入形成的。有3點需要深入解釋,一是需求側管理側重于短期增長,供給側調整側重于中長期增長。從需求側看,對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駕馬車”采取刺激抑或控制政策,都會影響短期經濟增長速度。但是,從供給側看,勞動、資本(投資)、資源和技術的配置組合形成的是中長期經濟增長,即潛在經濟增長率。二是需求側中投資項和供給側中資本(投資)項有本質不同。需求側中的投資作為當期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是公共投資,也可以是生產投資;公共投資中可以是直接為增加產品有效供給的公共服務投資,也可以是與產品供給無關的投資。而供給側中的資本(投資)應當是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緊密相關的投資。三是要素的不同配置結構會帶來不同檔次質量的產品、不同業態、不同產業。而這些不同主要決定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程度。進一步講,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是依賴創新完成的,而技術和管理創新又必須依賴體制機制改革去實現。

[責任編輯:趙偉露]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