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廳局級干部進修班學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營業部總經理 王富君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問題是事關我國長遠發展大局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對于具有弱勢產業、弱勢群體和弱勢市場特征的我國“三農”經濟而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無疑將發揮積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任務和意義
基本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通過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切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構建起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供給生態體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找到新的農業發展路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四化”同步。
改革的任務。當前農業遇到諸多結構性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是低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需求不匹配,農產品受到價格封底、生產成本抬升雙重擠壓,農產品庫存居高不下,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低下等。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應突出抓好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六項任務。
改革的意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躍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征
經營目標突出社會性。與商業性金融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同,政策性金融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注重公共產品供給,扶持弱質產業或弱勢領域。同時兼顧自身經營效益,按銀行規律辦事,遵循銀行“三性”原則,保持財務可持續。
業務范圍的特定性。政策性金融是一種結構性的資源配置手段,為國家特定的戰略意圖和產業目標服務,業務范圍大多限定在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較強的領域,并根據政府在不同時期的戰略安排,動態確定履職重點。
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大多通過制度性安排,或以國家信用在國內外市場發債來籌集資金,有的是財政投入或征收專門附加稅,有的是低成本存款等,以此來保障政策性金融有相對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
政策性金融的優勢及工作實效
國家政策導向優勢。2004年以來,國家連續12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政策性金融加大力度支持“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的政策非常有效地引導了資金向“三農”領域的傾斜。
頂層設計優勢。政策性金融堅持和運用戰略思維謀劃全局,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政策要求不斷調整支持重點,加強統籌規劃及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