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優惠優勢。政策性金融因貫徹執行國家戰略,資金規模得到央行保證,貸款期限一般較長,在水利、農村路網、扶貧、棚戶區改造等建設領域多實行優惠貸款利率。
政策性金融服務“三農”取得實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一家服務“三農”的政策性銀行,2015年對“三農”領域投放貸款16895.2億元,比全國貸款平均增速高7.2個百分點,有效發揮了戰略支撐和逆周期調節作用。
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政府部門要強化頂層設計,為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創造條件。一是政策上要有要求。各級政府要聯合政策性金融共同研究合力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探索“政府主導、實體承貸、財政資金與政策性信貸資金合力支農”的運作模式,打好政府財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信貸政策的組合拳。二是條件上要有支撐。為有效緩解政策性金融資金成本攀升導致推高“三農”領域的融資成本問題,中央政府應建立政策性金融資本金補充機制,適當放寬政策性金融低成本資金的籌集渠道,對政策性金融實施優惠的財稅政策。三是制度上要有配套。政府部門除了要為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還要支持政策性金融機構做好風險管控工作,加強誠信環境建設和政府償債機制建設,為政策性金融增設信貸風險“防火墻”。
政策性金融要主動提升站位,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政策性金融要圍繞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濟新常態和“三農”政策總基調,強化政治擔當,積極落實國家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等多元政策目標。實施信貸資源精準投放、導向投放,支農重點要高度契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金融產品和高效服務。
創新金融服務模式,著力破解農業貸款難的瓶頸問題。政策性金融要不斷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破解農業貸款難的瓶頸問題。如:深化與各級政府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的合作,探索開展“銀政擔”合作試點;利用供銷社融資平臺探索“銀社企”批發貸款模式;積極探索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同業轉貸款批發業務,增強服務“三農”的合力;推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降低金融服務的風險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依托土地制度改革開展土地流轉的金融服務模式,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利用中介平臺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利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和思維,在“互聯網+農業”行動中,探尋農業發展新機制,特別要關注對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的金融支持;探討“農村電商+信貸”服務模式,在支持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開拓政策性金融的業務“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