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是經濟學家從物理學中借鑒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其初始含義是力的平衡,或者用來表示沒有內在變動傾向的一種狀態。經濟均衡的一般意義是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變量,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并保持不變的狀態,如某種商品由于需求與供給均衡而被決定的價格。在微觀經濟分析中,均衡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對單個商品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則是對一個經濟社會中所有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這里,某一時點上的均衡狀態最受關注,而變化卻成為從屬。
當經濟研究的對象從微觀個體擴展到宏觀總體的時候,由于靜態方法的局限性越發明顯,因此對動態均衡分析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強烈。凱恩斯最先提出宏觀經濟理論,在該理論中經濟過程和發展的基本節律是經濟主體的預期、決策和調整周期,由此派生出經濟學的宏觀時間背景概念。由于從一開始就關注經濟變化特別是經濟增長的過程性問題,于是在宏觀經濟學中時間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變量,后來者也嘗試了諸多動態工具。但動態模型基本上還是依據“靜態瞬間”的基本分析方法,并在求解之后仍回到比較靜態的解讀中去。
1980年代形成的演化經濟學,則盡力拋棄新古典經濟學以牛頓力學為理論基礎的靜態均衡分析與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及效用/利潤最大化假設,試圖在進化論的基石上運用系統、演化和整體的觀點建立動態演化分析框架。在演化經濟學看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經濟主體利益最大化的訴求也非絕對,因此經濟系統的均衡是相對的,而非均衡才是經濟系統的常態。此外,演化經濟學家也強調路徑依賴的時間特性,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系統的初始路徑一旦選定,便會在自我強化機制的作用下進入某種鎖定結構,而經濟自組織也是在一定條件下系統自發協調時空結構實現的有序發展狀態。
路徑依賴理論本身便暗含了時間的特殊性和一維性以及地點的特殊性和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演化經濟學更注重歷史主義整體論的方法而非個體主義方法,但無論是歷史主義的要求,還是研究對象從個體再回到群體,都意味著經濟分析的時間尺度被延長。新制度經濟學則通過在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等方面的創新,一方面保持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稀缺和競爭等核心,另一方面又取消了理性經濟人假設并引入制度分析和新的時間維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
演化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在局部為經濟學“另辟奇徑”,統計和計量方法也在技術上為經濟歷史研究注入了新風格,但以均衡理論為代表的靜態經濟分析依然是經濟學的基礎性框架。馬歇爾當年曾感嘆“時間因素幾乎是每一個經濟問題的中心難題”,而到目前為止時間分析仍是主流經濟學最大的軟肋。
相對論和社會學時空觀的借鑒
相對論是關于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基本支柱之一。愛因斯坦摒棄了牛頓用于描述宇宙的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引入了取決于觀察者相對位置與相互接近速度的相對時間與相對長度概念,并且提出時空在引力作用下會彎曲和變形。在相對論中,時空源于物質的運動,空間由物質運動的距離構成,所有物質的運動都會形成距離,而將某一物質(在相對論中是光)運動的距離作為標準,就產生了時間單位。因此時間就是空間,是某一特定物質運行的距離,這就是時空的相關性。牛頓力學的時空觀把時間作為獨立于三維空間的另外第四維,相對論則認為空間和時間并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因此并不存在絕對的空間和時間。相對論極大地改變了人類關于宇宙和自然的時空觀念。
社會學自1980年代以來所取得的社會時空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社會學的研究范式,對經濟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其中吉登斯的結構化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十分典型。社會學結構化理論關于時間在個體行動中體現的即期性、在生命過程中體現的有限性和在社會活動中體現的例行性的分析;關于將空間與社會活動的關系分為純粹物質的地點,包括人文環境的場所和由于例行分化形成的區域化等類別的方法;關于現代社會中時間與空間日漸分離,社會生活呈現各種時空壓縮、時空延伸和時空結構重組現象,對在場可得性的依賴關系發生變化的觀點;關于以場域概念體現時空范圍內各種社會關系的網絡與構型,且各種外在制約因素通過特定場域作用于其中行動者的觀點等,都可以為經濟學的時空分析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