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醫療保險制度、國企創新、“互聯網+”與政府管理、案件處理效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影視產業大數據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超群:全面推行預付制醫療支付方式】
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超群指出,要解決就醫過程中醫生誘導需求的問題,就必須要改變現行支付方式,全面推行預付制支付方式。醫療保險制度應對門診實行按人頭付費,由中央或各省或各市向所轄各個地區以其登記參保人數分配資金,對住院實行全國或全省或全市總額預算下的DRGs(按病種分組)付費。事實上,按人頭付費和DRGs付費本身就是一種價格管制方式。全面推行按人頭付費和DRGs付費,會自動取代當前的醫療服務價格管制,消除大處方、大檢查。同時,在支付標準上,應提高對基層、偏遠地區、緊缺科別(如兒科、婦科等)等的標準,以吸引更多高質量醫生前往執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辜勝阻、韓龍艷:健全國企的可持續資金支持機制】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辜勝阻、武漢大學韓龍艷認為,創新離不開資本投入,但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因此,如何提高研發資金的投資回報率,是創新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首先要提高創新成功率。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創新資源集聚到容易獲得成功的地方。其次要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拓寬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渠道。第三要提高創新資金的風險補償率。可通過實施財稅優惠政策、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降低創新資金損失風險。
摘編自《人民日報》
【馬建堂:依托“互聯網+”構建高效便捷服務體系】
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建堂表示,必須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構建統一規范的線上線下有效融合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整合對接跨地區跨部門的權力運行平臺,從制度和技術上整合相關政務服務,構建行政許可、公共服務、聯動監管、決策支撐、流程監控五位一體的政務服務格局,以流程優化精簡“長征途”,讓老百姓多跑“網路”,少跑“馬路”,減少各種“奇葩”證明。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的服務模式,實現各類服務事項預約、申報、辦理、查詢一體化全流程網上運行,促進精準放權、監管創新、服務優化的協同互動。
摘編自光明網
【孫麾:理性認識中國學術狀態,探索中國學術發展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孫麾指出,中國學術的表達方式,必須從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時代及其時代的生活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考察一個時代的學術,在方法論上要審視開拓性、創新性的問題域。重大現實問題必然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本身除了理論內部自身演進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時代最實際的呼聲和現實跳動的脈搏。只有對面向21世紀的中國學術的狀態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才能找到中國學術新的發展方向,并在這個基礎上深刻把握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中國。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云霄、李建飛:提升辦案效率應以構建科學的案件分流機制為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張云霄、河南省靈寶市人民檢察院李建飛表示,科學的案件分流機制應當在對案件進行合理分類基礎上,真正實現案件的“區分有度”“難易有別”“繁簡分流”,即當案件進入檢察環節之后,案件管理部門應當對其進行初步篩選,在分案的時候做到區別對待:對于一般案件而言,通過“隨機分案”程序將其直接交給檢察官辦理即可;對于重大、疑難、復雜、風險性高以及上級檢察機關交辦的案件,則應報檢察長(主管副檢察長)審閱,由其運用檢察指令的方式對案件進行交辦或者自己直接辦理。只有建立規范、科學、合理的案件分流機制,才能進一步增強案件辦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升辦案效率。
摘編自《檢察日報》
【黨雷:以影視大數據評估服務體系培育影視精品】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黨雷認為,作坊式的影視項目運營生產模式,是造成電視劇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的重要原因。盡管當前基于數據分析找到的熱門“IP”資源遭遇影視劇市場的瘋狂搶奪,然而必須認識到,影視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有其基本規律,影視大數據技術正是深度把握影視藝術規律、指導影視創作的利器。在掌握影視產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依賴個體創造性思維形成的創新,才是市場需要的藝術創新,在大數據時代,集體創作、觀眾參與創作越來越成為常態。影視創作如果基于大數據技術支撐,就能夠洞悉影視市場發展趨勢,把握影視創作核心規律,了解同類題材的創作情況,精準設置觀眾的興奮點,科學合理設置情節點,為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劇本提供參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