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殷德生
【核心觀點】無論是資本積累、人力資本積累還是技術進步,中國經濟都具有堅實的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仍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潛在增長率,但隨著經濟增長動力的換擋,表現為經濟增速放緩,這實際上是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反映。中國經濟過去的高速增長屬于典型的追趕型增長。從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看,這種追趕型增長進程并沒有結束
201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成績單”日前公布:GDP同比增長6.7%,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各項主要指標符合預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近30%,中國在世界范圍內仍屬于經濟高增長區域,繼續引領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四個沒有變”是判斷依據
準確判斷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必須超越短期性的和局部性的現象層面,著眼于長期性的和趨勢性的宏觀層面。在2015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四個沒有變”決定著中國經濟依然是世界經濟的“動力源”和“穩定錨”。目前6.7%的速度不僅具有堅實的支撐,更具有較高的含金量,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6.7%的速度所創造的GDP增量比上年同期7%的速度所創造的增量多增230億元。
無論是資本積累、人力資本積累還是技術進步,中國經濟都具有堅實的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仍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潛在增長率,但隨著經濟增長動力的換擋,表現為經濟增速放緩,這實際上是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反映。中國經濟過去的高速增長屬于典型的追趕型增長。從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看,這種追趕型增長進程并沒有結束。
消費成為增長主要驅動力
目前中國消費、出口、投資出現新的變化:消費的貢獻持續上升,外需的負拉動明顯減弱,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消費驅動力增強,內需繼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6年上半年中國的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3.4%,比資本形成的貢獻率高36.4個百分點。從發展經驗看,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往往會導致增長波動幅度加劇,而以消費作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增長往往具有更強的穩定性。
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投資增速回落。雖然投資結構在顯著優化,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但民間投資增長2.8%,回落2.9個百分點。這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難點———如何使投資主體由政府加速轉向市場。顯然,目前中國的政府投資在逐漸讓位于民間投資。在此過程中,雖然民間投資未能快速提升,但因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經濟增速仍保持穩定。隨著改革深入推進,當民間投資接替政府投資成為投資增長的主力時,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更加強勁和穩健。
新產業新業態集聚新動能
面對當前傳統產業增長乏力,以高新技術產業、智能制造、“互聯網+”、新服務模式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正在崛起,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加速集聚。
———新興產業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亮點。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2%,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的新興產業成為新引擎。2016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10.2%,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使我國傳統工業加速向中高端邁進。例如,新能源汽車產量上半年同比增長88.7%。
———新興業態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匯聚點。隨著“互聯網+”模式在各領域的快速發展,遠程診斷、創意設計、網絡約車、遠程教育、智慧社區等新服務模式不斷涌現,匯聚起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興力量。2016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8.2%。滴滴出行為近3億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攜程網已擁有會員2.5億。
新的業態和服務新模式隨著新市場主體的涌現而不斷孕育成長。2016年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日均超過4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1.4萬戶,新的市場主體具有更注重創新和新技術應用的特征。
供給側改革助經濟轉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治本之策。2016年上半年以來,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
在去產能方面,原煤產量同比下降9.7%,粗鋼產量下降1.1%。在去庫存方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連續2個月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4個月減少。我國債務杠桿主要集中在企業負債和地方政府債務上。目前,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政府通過債務置換和控制規模來消解債務存量。在降成本方面,不僅降低企業的各項外部成本,而且提高生產率以降低內部成本。“營改增”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稅負。在補短板方面,薄弱領域投資增長較快。實體經濟從金融系統獲得的資金達到9.75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6.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了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減少了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了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加快培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難點與路徑研究》 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