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互聯網金融監管、中等收入陷阱、區域協調發展、國家級新區建設、“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亞琴、肖文: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退出機制”】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主任楊亞琴、浙江大學教授肖文指出,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有序多元監管,要完善“準入退出機制”,明確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互聯網金融主體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但對于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要進行較為嚴格的審核,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扶優逐劣。互聯網金融主體必須具有良好的資信、健全的風險監控體系,通過合法經營牌照繳納保證金,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與此同時,對于不合格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及時清退,從“準入”和“退出”兩個維度充分保證提供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主體都是優質企業。
摘編自《文匯報》
【董希淼:加強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表示,改進金融監管,應該圍繞“三張清單”來解決問題:從政府角度上,要拿出“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么;從企業角度上,要拿出“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該干什么,把握風險底線;從市場角度上,要理出“責任清單”,平衡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律的“兩只手”。具體而言,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職能整合與機構整合兩種路徑:職能整合,即以“雙峰監管”為原則,圍繞加強和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這個中心,將“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承擔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集中到央行,“三會”集中精力負責行為監管;機構整合,由央行負責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在“三會”基礎上組建金融監管委員會負責行為監管,提升監管的協調性。
摘編自《浙江日報》
【張軍擴、侯永志:在市場的統一性要求和區域發展的特殊性訴求之間取得平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軍擴、侯永志認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市場越大、越廣闊,就越有利于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與實施分稅制改革之前相比,目前我國國內市場的統一性明顯增強。但是,市場分割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完全消除資源要素流動的障礙還需要一個過程。在這種情形下,一些地理上毗鄰的地區通過設計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推動一體化發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局部地區的一體化不應發展成為更大空間范圍的“行政區經濟”,不應設置阻礙資源要素流動的壁壘,不應謀求特殊的優惠政策,而應成為實現全國各地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準備,并為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還應注意到,協同實施國家各項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除對少數發展困難地區長期實施特殊政策外,對其他地區所享受的某些實驗性優惠政策,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全國范圍推廣。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湛、沈冰:國家級新區是實現經濟新常態下快速發展的增長新動力和有力保障】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湛、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研究院經濟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沈冰表示,國家級新區通常設立于本地區相對欠發達區域,發展基數較小,又被列為重點發展區域,必然具有快速發展的空間。根據非均衡發展理論,在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增長速度可以有高有低。經濟新常態下不是所有地區都一定發生經濟增速下降,應有一些地區仍可保持經濟快速甚至高速增長。國家級新區促進了生產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可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其增長速度一般都高于所在省級行政區及全國平均水平,對所在省級行政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彌補區域發展的短板,成為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
摘編自《文匯報》
【楊銳:開創多主體、多空間協同交互的開放式創新創業模式】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副教授楊銳指出,為增強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的控制力和產業間的知識交換能力,應鼓勵大企業率先轉型為嵌入式創新平臺領導:對于專業化供應商制造業,政府可采取必要的指導性干預,基于工業互聯網建立虛擬化產品開發網絡,形成多主體、多空間協同交互的開放式創新創業模式。對于基于科學的制造業,以大企業為主導,以新技術、共性技術等技術開發為導向,基于工業互聯網建立面向全社會的研發設計服務平臺。
摘編自《新華日報》
【秦保強:抓好去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開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秦保強認為,去庫存的重點在房地產業,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把握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實行“一市一策”“一縣一策”甚至“一盤一策”,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培育住房租賃市場、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等多項措施化解庫存。同時,對于有品牌、有品質、有市場、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和項目,仍要給予多方面支持,繼續發揮好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摘編自大河網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