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野
增強“兩山”的文化推動力,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文化推動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體現,當前正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極佳時期。我們欣逢生態文明時代,這是今天山水文化發展的難得契機。在浙江這方明秀的山水大地上,文化傳承理應生生不息、必能不斷創新。
增強“兩山”的文化推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科學論斷。“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不僅在于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合居住、旖旎的山川風光可供游覽,不僅在于發展生態經濟帶來經濟效益,還同樣在于山川中蘊含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在于文化精神引領社會、潤澤人心的力量。因此,在“兩山”的浙江實踐新征程中,具有“資源”“效益”“創意”“精神”多重內涵的“文化推動力”不可低估,浙江淵源于綠水青山的山水文化更具開發運用價值,可在與文化關系密切的特色小鎮、文化小鎮、美麗鄉村等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山水文化為“兩山”注入文化資源和經濟效益
簡要梳理我省與山水文化有關的“兩山”實踐,大致有體驗民俗、追尋鄉土之根的人文旅游,享受山水田園慢生活的古樸民宿,品味生態、傳統、特色餐飲的農家樂,觀賞生態農業的觀光旅游,回歸山間田園勞作的農耕盛會,與時令、季節、特產結合的賞花采摘,棲息于綠色氧吧中的休閑養生,還有自駕、露營、健行、競渡、漂流、綠道等山水運動,古堰畫鄉類的書畫、攝影、電影藝術創作基地,印象西湖、印象普陀等山水實景演出,中藥、木雕、根雕、石雕等傳統手工產業。形式之豐富多樣,為今天開啟“兩山”浙江實踐新征程,提供了有益借鑒。
10多年來,民間社會與市場激情迸發,思路開闊,成果琳瑯滿目,綠水青山的經濟效益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社會大眾追求山川田園文化生活的興趣得到激發,追捧傳統民族工藝、古董文物的“粉絲”日增,和樂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日益濃厚,大眾文化知識水平和素質得到提升。
目前仍有廣闊的提升發展空間
盡管這些年我省在“兩山”實踐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與山水文化相關的項目,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內容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同質化等問題。推進“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從文化視角看,依然有著廣闊的提升發展空間。
在發展目標上,目前對“金山銀山”的理解主要定位于經濟目標,對“金山銀山”中蘊含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之精神文化價值理解不透、關注不夠,有待深入探索。在資源類型上,物質文化、民俗文化運用較多,精神文化、精英文化資源有待開發。
在產業門類上,基本以附加農業、文化元素的鄉村山水旅游業,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傳統手工業為主,以內容創意、高新科技為特征的影視等文化產業尚未充分進入。
在人才支撐上,政府部門、企業參與較多,文史學者、文化人士參與較少,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以特色小鎮為例,主要由各級經濟部門操作,這些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經驗豐富,對文化資源則相對陌生。按照省政府“特色小鎮將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撐未來發展的七大產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同時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定位要求,文化資源、文史專家、文化人士應是特色小鎮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以山水精神和創意驅動增強文化推動力
構筑精神世界的“金山銀山”。從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的角度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應在一般意義的經濟效益之外,重視對山水文化精神的認識理解、追求和弘揚。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不僅要有結合物質文化、自然山水、鄉村資源的一般性觀光、娛樂、餐飲等追求經濟效益的金山銀山,也需要結合山水文化精神作深層思考和創意設計,開發出蘊含山水文化精神特質、具有高品質文化價值、滿足不同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性產品,建設精神世界里的金山銀山。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既要重視文化作為產業資源的運用,也要突出文化的凝聚引領作用。在各鎮圍繞單個產業打造完整產業生態圈之時,以展示館、文藝創作、文化活動等集中呈現相應文化類型,例如桐廬健康小鎮之于健康養生文化、善璉湖筆小鎮之于書畫筆墨文化、磐安江南藥鎮之于中藥文化,從本行業產業競爭力和本類型文化推動力兩個方面培育“單打冠軍”,達到“小而美”之“美”的目標,為小鎮建設賦予內容創意的原生動力、注入文化之魂。
還要設計游山玩水之外體味山水文化的項目,如姓氏尋根、家族探源、名人尋蹤、詩路覓趣、詞境品秀、畫中山色、林泉隱讀、澄懷觀道等,大量創作各種類型的山水題材文藝產品,使人于經年不斷的活動中親近觸摸中華文化精粹,在澄澈綠水中蕩滌喧囂浮塵,在沉靜青山中尋求心靈寧靜,在對共同的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文化精粹、人文精神的體驗認知中,獲取潛移默化的文化熏染,為構筑和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文化認同基礎,提供潤物無聲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