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直觀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背后則是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體制政策體系的系統轉換,從大的增長過程看是增長階段的轉換,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長時的平衡轉向中速增長的平衡
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直觀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背后則是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體制政策體系的系統轉換,從大的增長過程看是增長階段的轉換,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長時的平衡轉向中速增長的平衡。
中速增長期依然是追趕期
由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這個中速增長期如何定位,在長期增長分析框架內,它處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就經濟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來說,以往重點放在解釋后發經濟體的“起飛”問題上,對起飛后的持續增長和到達一定水平后的“降落”問題缺少關注。
從時間分布來說,中速增長期大體
上處在高速增長期結束后與成熟增長期到來之前的區間。這里所說的成熟增長期,是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已經達到的增長階段,已實現需求的更新支出,如住房、汽車的置換或維修等支出,構成需求的主要部分。這種更新需求在中國逐步增多,但中國遠未達到成熟增長階段。與成熟增長期相比,中國至少還多出了兩方面的需求:一是工業化階段尚未實現的需求,如農民工進城后的住房需求、低收入者的首次購車需求等;二是消費結構升級,重點是服務性需求比重上升。這兩種需求加上更新需求,構成了中速增長期的主導性需求。
從供給側看,有初次擴張型增長(P型增長)、追趕標桿型增長 (A型增長) 和前沿拓展型增長 (F型增長),中速增長期將以A型增長為主,加上逐步減少的P型增長和逐步增多的F型增長。A型增長的特征是大多數企業與標桿企業的差距相對縮小,行業增長的質量平均值提升。
因此,中速增長期依然是追趕期。這個判斷相當重要。中國目前人均GDP約8000美元,美國人均GDP超過50000美元。從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也只約相當于美國的三分之一。如果要接近或趕上美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從數量上說,大部分追趕還是完成于中速增長期。
轉型再平衡難在質量提升
質量追趕與數量追趕相比,對發展條件、體制和政策環境的要求將有很大不同。在現有的情況下,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好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糾正資源錯配。目前在行業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生產率差異,表明要素流動不暢、配置欠佳,根源在于行政性壟斷,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和定價受阻。通過深化改革糾正資源錯配,仍會在“老經濟”中釋放出規模可觀的需求,特別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資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生產率,增加收益,化解潛在風險。這也是當前供給側改革中“降成本”潛力最大的領域。
二是激勵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包括發展新興產業,如與制造業升級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在已有產業中采用新裝備、新技術,如用機器替代人工;更多地則是在產業價值鏈上的提升,如由低端制造轉到高端制造。產業升級將帶來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的深化、產業集中度的適當提高;將全面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優化資源配置水準;將從行業標準到工匠精神,全面推動精致生產的制度和文化建設。
三是營造創新環境。創新與產業升級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區別在于,產業升級中的大多數內容,發達國家已經有了,我們也要跟著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趕的含義;而創新則是從無到有,我們與發達國家大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創新必須經歷一個試錯過程,因而不確定性顯著加大。之所以強調市場在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創新,提高創新試錯過程中的成功概率。
要素市場改革應是主戰場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必須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改革舉措,基本上都可以歸類于供給側改革。現階段的供給側改革,要與中國經濟質量追趕新階段相適應,主戰場是要素市場改革,應當聚焦于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優化配置,為糾正資源配置扭曲、激勵產業升級、營造創新環境,創造必需的制度和政策條件。具體地說,可在五個領域優先推進:一是切實放寬準入,深化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行業的改革;二是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三是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四是抵制各類經濟泡沫的誘惑和干擾,將資源導向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活動;五是切實調動人的積極性,完善公務員隊伍激勵機制。
2010年,在人們把高增長看成理所當然的時候,我們提出中國經濟將要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在目前,我們認為,如果供給側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經濟就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兩年進入一個速度適當、更具創造性和可持續性的增長平臺。從國際經驗、特別是東亞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的經驗看,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社會增長軌道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這個時候看空、看衰中國經濟是沒有依據的。
在經歷了長達6年的增速放緩后,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最為困難、同時也最有希望看到轉型成功曙光的時候。必須放眼長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需求政策托底、供給側改革主導的思路,沉著應對,真抓實干,使中國經濟在一兩年內成功觸底,轉入以質量追趕為特征的中速增長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實現更長遠的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