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副主委、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王彤
核心觀點
《人間世》的成功,除了媒體從業者的專業水準和出色工作外,也源自上海傳媒界和醫學界長期以來彼此理解、尊重、包容所換來的信任。媒體、醫生、公眾對醫媒關系的建設都責無旁貸,因為和諧醫患關系的受益者,不是哪一個方面,而是全社會。讓我們用理性的醫媒關系共同構建良性的醫患關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我們眼里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世界那么大,人的一雙眼睛哪能看得過來! 從某種角度講,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大多是媒體在幫人們傳播、報道、解讀,或美好,或陰暗……媒體的立場已深刻地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立場。
要醫患信任,首先要醫媒信任
今天,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比較復雜,這其中,也有個別媒體缺乏職業操守,炒作甚至編造新聞的因素。曾幾何時,“八毛門”“縫肛門”“右腎門”甚囂塵上,“妖魔化醫生”的文章屢見網絡,不斷沖擊著國人的眼球,刺激著醫者的神經,成為醫患矛盾加劇、關系惡化的推手。
最近,國內首部深度調查醫學紀錄片《人間世》開播。這部由上海電視臺和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歷時兩年、聯合上海20多家醫療機構拍攝的片子,以真實呈現、深度解剖、理性思考、人文關懷的手法,還原本來,一掃籠罩在醫患關系上的陰霾,滋潤了無數醫生和患者的心田,讓人們看到了久違的人間真情,對重塑良好的醫患關系增添了信心。它直面生死、直視問題、直擊人心,戳中醫患關系和社會的痛點,觸碰到了每一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引發全社會對生命、醫學和醫患關系的關注,達到了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開創了醫學類傳播報道的新模式。
《人間世》播出后,好評如潮,迅速成為“網紅”:《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 報道,《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深度報道,每集的收看人次達數千萬,豆瓣網評分9.8,《文匯報》記者兩篇報道在網上的閱讀量都突破100萬+,成為真正打通“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一部力作!
談及國內醫患關系,筆者認為有兩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一是溫嶺殺醫案,震動高層,驚醒世人,一個無辜醫生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社會痛定思痛,國內涉醫輿情觸底反彈,由此出現拐點,理性聲音更多呈現;二是以《人間世》《急診室故事》 等為代表的醫學紀實節目的攝制,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傳遞了醫患間的正能量,促使社會各界對醫患關系進行反思,加深了公眾對生命的敬畏,對醫學的尊重和對醫務人員的理解。
《人間世》 現象給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帶來了啟迪:影響公眾看世界的是媒體,影響公眾科學認識、理性面對醫學風險性、局限性的是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醫媒的良性互動是構建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醫患信任比黃金還要寶貴,要醫患信任,首先要醫媒信任。一段時間以來,醫學界被個別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搞怕了,看到媒體退避三舍?!度碎g世》 的成功,除了媒體從業者的專業水準和出色工作外,也源自上海傳媒界和醫學界長期以來彼此理解、尊重、包容所換來的信任。只有醫者敞開心扉,鏡頭才能充分呈現。
媒體醫生公眾當共建醫媒關系
良好的醫媒關系需要媒體、醫生、公眾三方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媒體具有引導作用。醫學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醫生需要長時間、高成本的專業訓練,醫患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媒體是醫患溝通的重要橋梁,可以幫助公眾了解醫學的高技術性和復雜性,引導社會的合理預期;可以提示公眾,即使遇到醫療糾紛,也能通過第三方醫調委和司法渠道理性解決,切不可訴之以傷醫、醫鬧等極端方式;對醫患糾紛的報道,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嚴謹慎重,不能為搶發新聞而喪失應有的客觀、公正和尺度。
醫生對構建醫媒關系具有關鍵作用。醫生由于醫學專業訓練和臨床實踐的因素,養成了辦事說話內斂、有所保留的風格,哪怕受到公眾、媒體的誤解,也往往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不愿意多理論。這種醫患溝通上的被動,不利于醫生形象和醫患關系的維護。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醫院、醫生要改變思維定勢,積極主動地向社會說明醫學的紛繁復雜、救治的艱辛緊張,“拉下口罩,拿起話筒”,通過新聞媒體和微博、微信等及時發聲,用科學、專業和理性的力量增信釋疑,引導涉醫話題。醫生還要樂于多做醫學科普,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打破醫學的神秘感。
公眾在醫媒關系中也極其重要。如果公眾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與媒體素養,能夠了解醫學的風險、局限與無奈,即使有偏激的報道,也會理性看待?!昂榛纳倥备祱@慧的爆紅提示我們,一個受眾生成新聞的時代即將來臨,社交媒體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一些公眾科學素養、文明素養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鮮聞有傷醫案發生?!度碎g世》在網絡上熱播后,我們看到了無數網民真切、溫暖、質樸的評論、跟帖,留下了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這是網民理性與真情的表達,匯聚成網絡空間強大的正能量。
媒體、醫生、公眾對醫媒關系的建設都責無旁貸,因為和諧醫患關系的受益者,不是哪一個方面,而是全社會。讓我們用理性的醫媒關系共同構建良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