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輿情、金融市場秩序、新樣態史料、“鄰避現象”、高鐵“走出去”戰略、創新人才培養平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磊:問答平臺成為新的輿情策源地】
張磊表示,網絡問答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以前的網絡論壇、網絡社區的功能。并且,與一般的網絡論壇、網絡社區不同的是,問答平臺的兩個特征,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其將繼續充當輿情策源地的角色。其一,互動的相對專業性提升了公眾的認同度。問答平臺的定位是專業的問答互動社區,問題回答者大多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公眾對其的認同和接受度都相對較高。其二,用戶的階層同質性提升了情感的共鳴性。目前,問答平臺的用戶主要以中產階層為主,對公共事件的關注和價值取向都較為相近,很容易在互動討論中形成相對一致的意見。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作成:歷史學家要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作成認為,基于網絡技術而出現的各種新興社會媒體、自媒體尤其是大數據技術,進一步拉近了專業歷史學研究者和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歷史學研究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學術勞動。承擔這項勞作的歷史學家是生活于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中的,而非生活在孤島或荒野中的個人。歷史學研究除了具有回答既定學術譜系中所存在問題的學術功能外,也具有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社會功能。滿足人民大眾有關歷史問題的認知需求,是歷史學研究所要履行的社會功能。歷史小說,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以網絡為平臺的歷史演義創作等備受關注,體現了人民大眾對歷史學知識的需求。這要求歷史學家及其認知成果走出象牙塔,走進網絡世界,以評論或創作的形式與歷史學領域的讀者互動,或質疑問難,或答疑解惑。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常紀文:以信息公開應對“鄰避現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指出,在“鄰避現象”的應對方面,企業和地方政府應當保障信息的及時、科學、全面公開,表達真誠的意愿,使社會了解真實、科學的信息。對于涉及暴力、謠言、危害國家安全的一些鄰避事件的信息傳播,可以采取臨時性隔離措施,防止惡意信息的傳播和事件的惡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很多鄰避事件的最初目的不在于對抗和沖突,而在于爭取與政府、企業的議價權,促使各方坐下來談問題,找到一個妥協的方案。如果說各方都坐不下來,最后形成沖突的話,會導致兩敗俱傷。
摘編自《北京日報》
【陳建奇:進行嚴格的高鐵項目合作評估】
陳建奇認為,中國高鐵海外項目合作應注重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層面的綜合評估,創造穩定的合作環境。高鐵項目投資大、回報時期長,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層面的波動都可能構成意外沖擊,有些國家的大選或者宏觀政策大幅調整都可能構成較大的影響,因而,必須進行深入的項目合作評估,不應片面追求合同的簽約數量,而且注重在各方面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等手段達成保障項目合同落地的契約,提升高鐵海外項目合作的成功率。
摘編自《學習時報》
【蔡劍: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應服務盡可能多的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蔡劍表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應以開放包容、自由探索、相互尊重的態度打破學科壁壘,建立開放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這個平臺,讓各類人才跨越學科界限,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同,營造交叉學科研究的良好氛圍,培養“道術兼修”的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就是互聯網與實體教育融合后的“創新學堂”,它努力服務盡可能多的人,使人們能夠在這一真正開放創新的平臺上學習,有利于我國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掌握主動權。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應與大學、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但必須保持相對獨立性。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