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胡鞍鋼
世界現代化最重要的進展和標志:人類更加長壽
健康一直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正如阿瑪蒂亞·森所說:“健康(與教育一樣)是使人類生活體現價值的基本潛能之一”。
1820-1900年期間,世界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從26歲提高至31歲,平均每年提高0.063歲;1900-1950年期間這一指標又提高至49歲,平均每年提高0.34歲;1950-2000年期間,又提高至66歲,平均每年提高0.34歲; 2000-2014年期間,又提高至71歲,平均每年提高0.36歲。
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東亞病夫”與“鴉片之國”
在健康領域,中國曾經大大地滯后于西方國家和世界健康發展的歷史進程。一個多世紀之前,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據統計19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24歲;到1949年之前也只有35歲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壽命(1950年為49歲);1949年之前中國嬰兒死亡率為200-250‰,這也高于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175‰),還明顯高于印度的水平(164‰);中國還是世界的“鴉片之國”,20世紀初期,估計中國有2500萬人吸食鴉片,相當于當時全國總人口的5.7%。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傳染病流行猖獗,寄生蟲病傳播廣泛,地方病流行地區發病率極高的國家;1949年之前,中國人口死亡率高達25-33‰,屬于典型的高死亡率國家。
這時,新中國健康發展的極端低下、極端落后的初始條件。誠如毛澤東所言:“過去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講衛生”,總而言之,壞事不少。新中國正是從這一低起點下,開創現代中國健康發展之路。
六十多年新中國:換了人間
經過六十年多之后,中國人口健康指標明顯改善,已經超過世界主要健康指標平均水平,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巨人”。
從國際比較看,人民健康水平已經超過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組。2015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6.34歲,比1949年之前提高了41歲之多。健康總人力資本(人均預期壽命*總人口)達到1014億人歲,相當于美國的4倍,是世界健康總人力資本最大的國家,堪稱為“東方巨人”。孕產婦死亡率下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各類指標均呈現大幅度下降。
今天,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76.3歲,北京、上海等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80歲,也超過了美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9歲)。美國用了195年的時間提升人口壽命,而這些地區只用了美國1/3左右的時間就達到并超過了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對中國健康革命的高度評價:歐洲和美國花了150年時間才從高死亡率的陰霾里走出來,達到今天平均壽命超過70歲的高水平。而在中國則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這種變化。
開創中國健康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用了六十多年的時間,從“一窮二白”、“一大二弱”的絕對貧困之國,經過經濟現代化,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東亞病夫”之國,經過人的現代化,轉變為“東方巨人”,成為世界健康總人力資本最大之國。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所言:經過長期努力,我們不僅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開辟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
健康中國:再創人間奇跡
8月份舉行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為推進健康中國制定了更宏大的中長期發展藍圖,旨在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再創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