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扶貧、劃片入學、全球價值鏈治理體系、去杠桿、電子證據適用規則、延遲退休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賽群、湯兆云:為解決貧困人口代際傳遞提供智力支持】
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賽群、湯兆云指出,要著重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條件,為解決貧困人口代際傳遞提供智力支持。在落實中,要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環境,加強貧困地區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區域性的教育發展困境,推動教育資源更精準地向貧困地區傾斜;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應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投入教育增量資金;加強貧困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能力素質,通過改善教師生活待遇和榮譽獎勵等措施推動優秀教師向貧困地區流動。教育扶貧既可扶知,又可扶智,還能扶志,是最具有持續效力、也是從根本上斬斷貧困人口代際傳遞鏈條的精準扶貧舉措。
摘編自《光明日報》
【代蕊華:學校應積極進行片區內的協同創新】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代蕊華表示,劃片入學政策是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的重要方式,其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區域教育資源要相對均衡。這種看似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局面,恰恰說明了校際均衡與校際合作的重要性。目前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不僅體現在東西部地區之間及城鄉之間,也體現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因而,在一定區域內,加強交流輪崗制度、實施集團化辦學、推進學區制建設等,都是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的有益探索。學校應積極參與片區內的協同創新活動,可充分考慮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尤其是教師教研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進片區內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提高。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楊丹輝:構建協調包容的全球價值鏈治理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楊丹輝表示,建立協調包容的全球價值鏈治理體系,是重構國際貿易規則長期而重要的目標之一。在落實過程中,一方面要理解新興產業全球價值鏈發育的客觀規律,尊重保護新興領域領軍企業研發創新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也要為傳統產業全球價值鏈的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創造有益的制度條件。在全球價值鏈宏觀治理層面,要堅定維護WTO主導的多邊貿易體制,加快貿易和投資規則創新,完善WTO、G20等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不斷提高全球價值鏈的協調性和包容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馬雪嬌: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
中證金融研究院馬雪嬌指出,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去杠桿化。在具體落實中,應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
摘編自《人民日報》
【薛培、熊翎:規范電子證據取證行為】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薛培、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檢察院熊翎認為,對存儲電子證據信息的計算機設備及其他數據存儲設備搜查、扣押行為必須合法進行。同時基于電子證據具有無形性、易被破壞性、易被篡改性等特點,取證主體除偵查人員外,還應有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員進行協助。具體的取證行為也必須按照專門的取證操作規范嚴格執行,取證過程中發生的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其失真或湮滅,難以恢復原狀。這一操作規范應包括對計算機及網絡的現場勘查、搜查扣押、證據保全、固定等。此外,還應設立技術協助提供制度,即偵查機關有權指令計算機應用系統、數據格式或保護措施的單位和個人,提供合理、必要的信息和技術協助,以此解決技術問題,有利于相關電子證據的正確規范獲取。
摘編自《檢察日報》
【李齊、陳慧:預防延遲退休帶來的勞動力市場風險】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齊、陳慧認為,為防范漸進延遲退休政策下勞動力市場的風險,需要做好漸進延遲退休政策的方案設計,實施勞動力市場政策的配套改革。要培育和發掘人力資本,調整社會保障繳費、工資和福利水平,實現“動態人口紅利”,有效增加勞動力供給并優化供給結構,以應對系統性風險。并改進公共就業服務,合理加強勞動保護,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靈活用工,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和組織的適應性效率,以應對非系統性風險。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