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智庫建設、第三方評估、現代產業體系、輿論斗爭、制造業發展、食品安全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余敏江:智庫專家和社會公眾之間要平等對話】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余敏江表示,公眾的參與既可以為智庫專家理性的運用提供更具體的信息和角度,也可抑制專家理性的濫用。智庫的角色之一恰恰是為公共討論讓渡并拓展空間,如果只讓那些深諳政策知識交流之道的人士進入,則其實走向了智庫“橋接”功能的反面。在公共對話中,公眾是作為咨詢專家的“對話者”存在的。“公眾判斷”始終是“專家判斷”的重要參照系。當專家和公眾發生認知沖突時,決策者將不得不重新檢視專家意見的“理性化”水平。咨詢過程中,專家承擔著說服公眾接受自己觀點的任務,而這一說服過程也意味著知識的擴張和理性的提升。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曹峰、王巧:建立第三方評估公益資金】
曹峰、王巧認為,第三方評估主體的中立性和獨立性受制于評估合同,只有打破“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利益桎梏,才能使第三方利益中立始終如一,只有給予第三方評估機構穩定獨立的資金來源,才可能避免第三方受到評估需求方和受益方價值取向的影響發展。因而,應當積極倡導建立評估公益資金,可以通過發動民間籌款或者政府撥款成立專門的公益基金會,基金會與政府和其他組織無行政隸屬關系,從而保證第三方評估行為的公正性。只有具有長期穩定的獨立資金支持的第三方機構,才能完善其獨立性,第三方才可能做出權威、公正、客觀的評估,進而增強評估結果的說服力,提升第三方評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志彪:制造業絕不能空心化】
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指出,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現階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不能簡單地模仿發達國家主要發展以科技、金融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的做法,而是要吸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高度重視現代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高度重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平衡發展的問題,堅決避免產業空心化和泡沫化。制造業絕不能空心化,這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一條底線。為此,對服務業中某些具有虛擬經濟特征、容易被作為資產增值手段炒作的活動,如高杠桿支持的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等,應采取有效政策手段予以監控,讓其回歸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功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宗建:開展網上輿論斗爭要針鋒相對】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李宗建認為,輿論關乎人心向背,網上宣傳輿論戰線決不能鴉雀無聲。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必須要針鋒相對,不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應著力推動網絡空間多元輿論的“相互建構”,從輿論生成層面推動網絡空間輿論生態治理;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現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豐富傳播形態和傳播樣式,敏銳把握用戶需求,做到“用戶在哪里,我們就覆蓋到哪里”;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打通“兩個輿論場”,實現輿論引導與輿論表達的良性互動。要加強對網上各種思潮、模糊認識和社會情緒的引導和疏導,對網上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闡釋和引導。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炎:以開放策略提升制造業國際化水平】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王炎指出,推進制造業結構性改革,應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開放發展的策略,加強國際化合作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一方面,推進中國制造“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產業合作。比如,支持國內大型跨國企業在境外開展投資合作,開展境外并購和投資活動,提升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實施全球化產業布局;挖掘中國制造潛在優勢,通過提質降本增效等措施,擴大出口市場份額,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等等;另一方面,完善“引進來”發展策略,加快技術引進吸收。在當前形勢下,應強化引資與引智相結合的“引進來”策略,重點吸引境外優質跨國企業在國內投資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業,鼓勵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加大國外關鍵核心技術的引進力度,做好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廣。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吳剛、孫敏:以新媒體提高公眾食品安全風險防范意識】
吳剛、孫敏表示,風險管理者、專家學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賬號采用圖片、視頻、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就食品安全風險本身以及正確地避免風險的措施對公眾進行日常教育,以及推送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實現風險溝通的預警、預防、教育的功能。同時,要通過監測各種形式的新媒體,收集來自社會公眾、企業、新聞記者等相關利益者的各種信息,包括風險預警信息、咨詢信息以及對政府信息的反饋信息。并與相關利益者建立伙伴關系,圍繞風險溝通與可靠信息來源開展協作和協調,對謠言或不實信息進行及時澄清或糾正,對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和風險防范措施及時通過新媒體風險溝通平臺發布,提高公眾對特定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水平和防范意識。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