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王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當前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戰場。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迫切需要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對推進制造業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擴大制造業有效供給,深化制造業結構性改革,提升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切實以新理念重塑制造業。
以創新理念打造制造業新動能
創新是引領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應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擴大制造業發展的新供給,打造制造業發展的新動能。一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新興領域創新研發,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廣運用,努力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設備、生物醫藥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制造業產業供給體系。二是促進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加大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力度,積極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以及傳統機械設備的智能化改造,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發展。三是加強制造業基礎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是要著力突破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長期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明確重點突破主攻方向,增強制造業整體發展動能。四是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構建具有可持續性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形成全社會技術創新的合力,著力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
以協調理念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
首先,加快傳統制造業“去產能”和改造提升,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當前,要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嚴控新增產能等綜合手段,積極化解鋼鐵、水泥等制造業過剩產能;同時鼓勵傳統制造企業在關鍵環節的技術改造升級,積極打造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其次,加強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布局體系。我國制造業區域發展不均衡,但產業縱深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較大,當前應結合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制造業的產業轉移,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后勁,優化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資源配置。與此同時,還要促進大中小型企業協調發展,完善制造業產業組織體系。在發揮國有大型企業支柱引領作用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加大對中小企業在行業準入、稅收優惠、技術服務和融資支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以綠色理念促進制造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加大制造業節能減排。當前應重點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紡織、印染等“兩高”行業的綠色改造,加強重點行業節能環保工藝裝備的應用與監測,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促進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先進水平。其次,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增加綠色產品供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環保設備,研發推廣脫硫脫硝除塵、重金屬污染減量化等綠色工藝裝備;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型節能終端設備,降低制造業終端產品的能耗和排放。再次,提升制造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的產業規模化發展,提升重工業廢水或余熱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大力發展汽車、工程機械等領域再制造產業,積極促進制造業的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發展。
以開放理念提升制造業國際化水平
推進制造業結構性改革,應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開放發展的策略,加強國際化合作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一方面,推進中國制造“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產業合作。比如,支持國內大型跨國企業在境外開展投資合作,開展境外并購和投資活動,提升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實施全球化產業布局;挖掘中國制造潛在優勢,通過提質降本增效等措施,擴大出口市場份額,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等等;另一方面,完善“引進來”發展策略,加快技術引進吸收。在當前形勢下,應強化引資與引智相結合的“引進來”策略,重點吸引境外優質跨國企業在國內投資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業,鼓勵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加大國外關鍵核心技術的引進力度,做好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廣。
以共享理念筑牢制造業改革基礎 制造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使全體參與者有更多獲得感,以增強推進改革的動力。一是完善優化制造業就業創業的政策和環境,提升人力資源支撐保障水平。當前應完善制造業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制造業寬松的創業環境;健全制造業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打造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培育鑄造工匠精神。二是營造制造業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統一完善各類經營主體的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制造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此外,還要完善相關企業社會保障政策。重點做好職工分流、安置和轉崗工作,為制造業結構性改革筑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