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凌
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我們需要將外國的聲音“引進來”,了解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同時,我們更需要將中國的聲音“傳出去”,讓全世界人民能夠更加客觀和全面地了解中國、認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與不同語言、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各個國家和民族打交道,因此,如何更好地傳播聲音和傳遞文化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來自于文化的挑戰。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經濟“走出去”,但是我們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瓶頸和挑戰。
首先,從傳播者一方來看,如果一個文化傳播的使者自身對本國和外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都不足,就會直接影響文化交流的效果。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譯者早已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的工具,而應該成為連接和傳遞不同文化的橋梁。只有在文化的傳播者對雙方的文化有足夠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較準確地將數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文化之美傳遞出去,才配得上“文化傳播使者”的稱號。因此,在當今的人才培養中,需要格外注重文化的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且這種文化的修養不是一時一事的功夫,而應該是一個終身學習和不斷提高的過程。
其次,從接收者一方來看,如果他對傳播方的文化沒有任何了解,也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抱有一種封閉抵觸的態度,就不可能樂于接受傳遞過去的聲音和文化。語言之間最本質的差異來自于文化,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表達和傳遞的方式也大不一樣。以政治文化的外宣為例,自古以來,漢語中的數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點,所以在很多政治術語中,都濃縮為帶有數字的簡稱形式,而且在表達的時候多采用對稱句、排比句、駢句等修辭手法。這些表述和修辭手段對于熟悉中國文化的人來說非常容易接受,但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接受起來相當困難。因為,按照現代西方文化的表述習慣,講究的是直入主題,簡潔明了,所以過多的語言的修飾會讓聽眾覺得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重點在哪里。所以,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聽眾習慣接受的方式,從培養興趣入手,培育好傳播的土壤。
我們要用好世界共通的一些“文化語言”。一首好的音樂,一支優美的舞蹈,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直達心靈,使人產生共鳴。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也需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間共同和共通之處,用文化的“世界語言”來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大部分西方人最先接觸的中國文化可能就是中國的美食,現在中餐館在各個國家也受到當地人的追捧。我們又何嘗不能以美食的交流為途徑,同時在交流中加入中國文字、中國民樂等中國元素,逐步讓更多的中國文化滲透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筆者認識的一位美國朋友就是因為愛上了中國的書法,從而對中國的碑帖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意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和中國歷史,并且打算回國后從事相關的文化交流工作??梢?,要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首先要讓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因此,從易于接受的文化形態和語言表述出發,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來自傳播內容的挑戰。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應該是反復傳遞、不斷交融的過程。傳播的內容一定要讓雙方產生共鳴并且都有興趣,才能使雙方有繼續交流的動力。有人說,文化交流就像打球一樣,首先應該找到共同的興趣點,如果對方想要踢足球,而你卻扔了一個乒乓球過去,那么很難期待對方能夠再將球打回來。找準共同的話題并不容易,所以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觀察聽眾的反應是非常重要的。
在傳播聲音的過程中,還要采用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來傳遞文化。講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交流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既是倡導者,也是踐行者。無論是主題發言,還是外事出訪,習近平總書記會針對不同的聽眾選擇不同的故事內容。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講話時,他講述了一對中國母子為一位在中國犧牲的蘇聯飛行員守墓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體現了中國人民重視友誼的優良傳統。在中阿合作論壇開幕式上講述了一個阿拉伯青年在中國創業并追尋幸福的故事,詮釋了阿拉伯夢和中國夢的完美結合。這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無形中拉近了說話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人更加樂于接受故事背后傳遞的文化價值。
現實一再證明,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傳播需要倚靠優秀的傳播人才,借助先進的傳播手段,采取恰當的傳播方式和培育適宜的傳播土壤。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多的挑戰和問題,但只有直面這些挑戰,解決傳播文化中的問題,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將中國聲音、中國立場、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傳遞出去,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