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云治理”、長江保護、司法改革去行政化、外匯儲備、遼寧產業結構、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振:“云治理”是社區共治的重要抓手】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振指出,在大數據背景下,“云治理”概念應運而生。作為社會治理的一個新方面和新形式,“云治理”的治理主體、治理對象和治理邏輯,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治理范圍,增添了虛擬治理、數據治理、流動治理、開放治理等新內容,并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其中,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基層部分,是“云治理”是否健康運行的現實依托。這種新型治理模式,可以更為清晰地把控社區的各種資源情況,為社區群眾提供綜合、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提升社區治理的水平和質量;同時還可以拓展社區治理思路,運用虛擬控制、開放治理、動態跟蹤等方式,有效預防各類突發事件,增強社區治理的適應性,從而改變以往消極應對、被動反應的“倒逼治理”,構建全民參與的“智慧社區治理”新模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瑞娟、徐欣:完善長江流域水質監測系統和評價機制】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李瑞娟、徐欣表示,要保護長江流域水環境,就要建立流域統一的水質監測和評價機制系統,為解決長江流域跨界糾紛、協調各省市利益奠定基礎。具體包括:整合和完善長江流域水質監測和評價系統,整合環保部門、水利部門和農業部門及長江流域各省的監測數據,建立涵蓋水質、水量和污染源信息的監測信息共享平臺;基于監測數據,定期對長江流域的水質進行評價,并確定長江流域各功能區和跨界斷面的水質目標;流域各省根據轄區內各功能區和跨界斷面的水質目標,制定本地區的具體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崔永東:構建中國特色司法體系必須遵循司法規律】
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崔永東認為,司法規律尤其是審判規律,具有中立性、獨立性、被動性、終局性等特點。我國的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囿于行政化與地方化兩大痼疾,而表現出有悖于司法規律的趨勢。因此,通過司法改革逐步革除地方化和過度行政化的弊端,并最終形成一種符合司法規律的現代化審判權力運行體系。當然,尊重司法規律并非不尊重中國國情與實際,也不是忽視中國司法的實際發展階段,而是要通過堅定不移的司法改革逐漸趨近于司法規律。
摘編自《解放日報》
【萬喆:增強我國外匯風險抵御能力】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認為,匯率與外匯儲備在金融改革中的新動向,應引起監管方的高度重視和深刻思考。從市場預期管理角度看,一方面,要規范國際資本流動管理,持續打擊熱錢和惡意套利;另一方面,必須做好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市場溝通,提高匯率決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從匯率制度管理角度看,匯率制度的靈活賦予央行更大的操作空間,可逐步增強匯率彈性,通過運用貨幣互換、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措施,承擔外匯儲備的調節性和交易性功能。
摘編自《經濟日報》
【趙奕、王明友、王群:產業技術創新要素要在競爭中耦合共生】
沈陽大學生產力研究中心趙奕、王明友、王群表示,遼寧產業技術創新要素中,既有內在的企業與機構群落,也包括技術、人才與資金支持、市場支持及政策制度和社會文化等外在環境要素。其中,由核心企業、競爭企業、供應企業、配套企業、用戶企業等構成的企業種群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的源頭,由金融機構、科技孵化器、科技中介組織等構成的支持型科技服務機構起到強有力的輔助支撐作用,創新政策、市場、技術、服務與文化等外圍創新環境促進整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在優勢互補、資源流動和配置的過程中,應促使各創新要素的競爭與合作并存及相互轉化,利用優勢互補合作協調發展,減少各自在市場中面臨的多種不確定性和能力局限性,在耦合共生中推動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
摘編自《遼寧日報》
【楊娜:建立專業外宣機構,提升外宣翻譯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楊娜指出,由于語言中文化差異顯著,媒體在進行國際傳播時有時在翻譯中就很難找到直接對應的單詞,形成“文化空缺”現象。針對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媒體加強自身建設,更需要從國家高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安排專門的部門和機構負責,出臺相應的對外宣傳文字用法,統一譯文中的固定用詞和說法,把控外宣翻譯的質量,更多地了解受眾的感覺,特別是外國專家的意見。另外,加強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外宣翻譯不是詞句的簡單機械翻譯,更重要的是提高政治覺悟和各方面的專業素養,在完全理解話語含義后,再進行語義的轉換和整合,使國際傳播更加準確和專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