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G20
在G20機制升格為峰會之前,中國的角色主要是積極參與者。1999年首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舉行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球的3.4%,經濟實力還比較有限。但作為G20的創始成員國,中國積極參加歷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并于2005年首次成為G20輪值主席國,成功舉辦了第七屆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在G20機制升格為峰會、并逐漸替代G7成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的過程中,中國開始扮演塑造者和核心參與者的角色。2008年,美國首先與中國溝通,在獲得中國對將G20機制升格為領導人峰會的支持后,才有了第一次G20峰會:華盛頓峰會。中國的核心參與作用可以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其一,積極參與G20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并提供資金支持。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在G20倫敦峰會、G20洛斯卡沃斯峰會上,中國分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500億、430億美元,極大增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其二,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中國積極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使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較2008年增加4.5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向富有活力的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以及份額低估國轉移6%以上。其三,加強全球對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在G20戛納峰會上,中國宣布給予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其四,貢獻中國智慧。在G20布里斯班峰會通過的“全面增長戰略”中,“中國智慧”占比15%,根據國際組織測算,中國已成為G20全面增長戰略的最大貢獻者之一。
此外,中國以自身經濟增長的實際行動為G20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2015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7%;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整體陷入負增長的2009年,中國經濟仍然增長8.7%,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即便是在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的2015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31.6%,成為主要貢獻方。
從根本上講,這主要源于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比例為7.2%,與美國占比相差16.1個百分點;到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比例增至14.8%,與美國占比的差距縮小至10個百分點以內。此外,借助G20平臺,中國增加了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和投票權,還加入了全球金融治理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和全球稅收論壇,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合作組織等機構中的發言權也大幅提升。
當前,中國已經逐漸成為G20的核心領導者。2014年G20布里斯班峰會放棄日本,確定由中國主辦2016年G20峰會,這既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高度信任,也展示出中國愿為國際社會治理、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真誠愿望。由此,中國成為2015-2017年G20“三駕馬車”成員(候任、現任和前任主席國),肩負起推進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重任。這對中國、對G20乃至對全球而言均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這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首次主辦G20峰會;其二,這是G20峰會第二次由金磚國家主辦(俄羅斯是第一個主辦G20峰會的金磚國家);其三,這是G20首次由一個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主辦。
中國的G20杭州峰會
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持續存在、主要經濟體經濟運行分化等背景下,G20成員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和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難度同步增加。基于當前形勢和各方期待,中國把杭州峰會的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分別對應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4個重點領域。
外交部副部長、中方G20事務協調人李保東日前表示,中方希望和各方共同努力,通過舉辦杭州峰會,實現三大目標:一是發揮G20引領作用,體現G20的戰略遠見和雄心,給世界經濟指明方向;二是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發揚同舟共濟的伙伴精神,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發出團結合作、開放包容的強有力政治信號;三是創新機制建設,搭建鋪設合作平臺,為G20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轉換提供堅實基礎。
自去年底接任主席國以來,中國開展了大量準備及協調工作。在峰會前,中國安排協調人會議4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3次及副手會議4次,貿易、能源、就業、農業、旅游部長會各1次,工商、青年、婦女、勞動、智庫、民間社會會議等大型配套活動各1次,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投資和基礎設施工作組、發展工作組、反腐敗工作組、能源工作組、增長框架工作組、貿易和投資工作組、就業工作組等8個工作組會議多次,同時舉辦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組織相關會議、稅收征管論壇大會等。這一系列工作,為G20杭州峰會的勝利召開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共識,鋪平了道路。
據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介紹,杭州峰會有望達成近30項主要成果,成為歷屆峰會成果最豐富的一次。與之前的G20峰會相比,杭州峰會將主要呈現以下兩大亮點:
一是在內容方面,將呈現多個“第一”。G20杭州峰會將首次聚焦全球增長的中長期動力,制定創新增長藍圖;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中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首次制定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第一次將貿易投資列入重要議程,并為此打造貿易部長會和貿易投資工作組等機制化平臺;將制定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等。
二是在與會者方面,將呈現極強的發展中國家色彩。中國邀請了東盟主席國老撾、非盟主席國乍得、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以及哈薩克斯坦和埃及這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大國出席本次G20峰會,并正在聯絡和安排77國集團主席國泰國參會。由此,杭州峰會將成為G20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一次,在與會方的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
總體而言,G20杭州峰會是近年來中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峰會,為中國參與世界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和平臺。作為東道國,中國既要充當“協調人”,搭建交流平臺,協調好各國合作;還要做好峰會“主導者”,推動合作方案的提出、簽署與落實。這種雙重身份有助于提高中國對全球經濟的治理能力。
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繼續上升,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更為顯著,中國的領導責任也將更為重大。杭州峰會有望成為中國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新起點;G20也將開啟由危機應對向長期化、機制化、功能化方向轉化的新征程。
參考文獻:
[1]金中夏等,《中國與G20——全球經濟治理的高端博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版。
[2]約翰·柯頓,《中國G20峰會的意義》,《中國金融》2015年第18期。
(作者簡介:孫時聯,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熊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博士后。)